English

    当前位置: 网通社汽车 > 独家报道> 94版汽车产业政策因何颁布

    “94版”汽车产业政策因何颁布(中)【第一支柱】

    来源:网通社 原创 2018-06-13 17:51

    收藏 武卫强

    1994年,中国第一部汽车产业政策发布,明确了以轿车为主的汽车发展方向,首次提出鼓励汽车消费,允许私人购车,对合资产品有了明确的国产化要求等。 由此确立了引进消化吸收国产化自主发展汽车的思路,提出“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建设轿车产业的战略方针。

    导语

    【编者按】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回答和交流。重新回到历史现场有助于我们理解过去、认知当下和眺望未来。《中国汽车四十年》通过国内40位资深媒体人对我国汽车业改革开放以来的40件大事的回顾和还原,呈现出中国汽车业发展的一段真实历史。全书分为四个版块,分别为“破冰之举”“第一支柱”“驱动家国”“改变格局”。本书全文由网通社首发连载,也可关注“禾颜阅车”微信公众号阅读。

    【接上期:“94版”汽车产业政策因何颁布(上)】

    因“管控”过渡而有悖初衷

    “94版汽车产业政策”指出,“政策的制定是为把我国汽车工业尽快建设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改变目前投资分散、生产规模过小、产品落后的状况,增强企业开发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装备水平,促进产业组织的合理化,实现规模经济。计划到2010年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带动其他相关产业迅速发展。”

    网通社汽车

    1994年产业政策出台之时,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四次宏观调整已经开始了一段时间,零售物价的涨幅达到21.77%。为了整顿金融秩序、治理通货膨胀,政府实行紧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的背景关键词就是“管控”。

    作为整个汽车行业奠定基石的“填补空白”之作,“94版汽车产业政策”从现在来看确实是有很多先天不足之处。依据产业政策思路,在WTO中谈判的50%的外资持股上限也一直遭到了外界的争议,有些声音甚至扼腕叹息地称,“94版产业政策误了中国汽车整整十年”。

    《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第六章第二十七条明确提出“国家鼓励汽车工业企业利用外资发展我国的汽车工业”,这使得外资品牌直接在华投资有“法”可依。

    1991年2月8日,当时我国汽车工业最大的合资企业———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投资额为42亿元人民币。第一汽车制造厂与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投资比例为6:4。1997年3月25日,中美合资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暨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的合同和章程在人民大会堂签字。1998年7月1日,广州本田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和日本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各出资50%,成立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

    网通社汽车

    一时间合资成风,外资品牌投资中国市场成为中国汽车行业的主题词之一。诚然,“94版产业政策”对中国汽车的过度保护遏制了自我的抗风险能力,在家长式作风的呵护下,汽车产业成为暴利行业,曾经产业报国的雄心壮志被现实唾手可得的暴利所磨平,自主开发核心技术成为空谈,大张旗鼓的制造转移之后,却并没有发生技术转移。

    “94版汽车产业政策”颁布前后,中国汽车业的主流思潮是“市场换技术”,但事实证明,这只是一厢情愿。

    伴随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快速发展,普通消费者的强劲刚需催生了汽车“中国造”的狂飙急进,外资品牌通过合资的方式快速跑马圈地,全球品牌在中国市场享受了前所未有的饕餮盛宴,上千万元投资的4S店一年就能收回成本,跨国汽车公司更是赚得盆满钵满。

    网通社汽车

    市场换技术成为外资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的“强心剂”,市场换技术是既得利益者不劳而获的借口,真正被挡在门外迟迟难以施展拳脚的是土生土长的本土企业。

    在核心技术被遏制,自主研发能力严重受限于设备、材料的情况下,自主品牌经历了艰难的拓荒期。

    今天,我们需要从更多的维度去重新审视这部已经蒙上了历史尘埃的政策。“94版汽车产业政策”出台之后,中国汽车工业有了长足发展的同时,人们更为关注的是原本国内汽车业“散、乱、差”的组织结构和汽车消费管理混乱、零部件发展滞后等状态并未被破除的局面,对照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目标,只能说它是一部执行效果有悖初衷的政策。但是,任何事物都要放在历史的格局中去观察,有因才有果,任何人成为“事前诸葛亮”的机会是很小的。一位资深的汽车行业观察就曾经提及,“制定一个人人都满意的产业政策实在是太难了!”


    主编点评

    今天回头来看“94版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尽管有诸多的不足,或先天性的问题,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确立了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从上至下对“支柱产业”概念取得了一致的共识,并落地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国策;其次,还明确了开放并鼓励私人拥有汽车,首次开禁,并承认汽车私有合法化,这为汽车体制转型,走向市场化提供了政策保障;再是,用法律法规和条例的方式替代行业管理有了依法可以,明确了发展方向。

    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脱离历史和时代背景来看待这部“汽车法”,恰恰这是“历史的序章”。但应看到,这对促进和指导刚刚开始起步的以轿车产业为主导的汽车工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虽然具体钦定了“三大三小”轿车生产企业(也称生产基地),明确了具体的定位和方向,包括后来的“两微”在内,但依然没有摆脱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其实这也不奇怪(历史的惯性),表面看是为了防止产业盲目发展,治理散乱差,实际上是“管控过度”,“唯大不破”,背离初衷,有违市场规律,反而因“市场换技术”对合资过分产生依赖,抑制了汽车自主的发展。

    现在看来,这是一部针对汽车“饥饿型”的产业政策,但阻止不了一哄而上的局面,由此产生了“汽车诸侯”割据现象,加剧了“家狗”与“野狗”的争斗,为外资车企从中渔利提供了机会。事实上,今天的汽车乱象并没有因汽车产业发展而被遏制,反而变得更加散乱无序更加忧心。为什么?行业没灵魂,市场没文化,企业没方向。(颜光明

    【未完待续。本文节选自《中国汽车四十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主编:颜光明、钱蕾、王从军。撰稿人武卫强,原《中国青年报》汽车版主编,“汽车一条”总编。本书全文由网通社首发,也可关注“禾颜阅车”微信公众号阅读。未经同意不得转载。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文章标签: 汽车产业 责任编辑:钱蕾
    0条评论

    预约试驾

    微信、QQ、支付宝扫一扫手机阅读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