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前位置: 网通社汽车 > 独家报道> 饱受诟病的模仿秀为何泛滥

    饱受诟病的“模仿秀”为何泛滥(下)【第一支柱】

    来源:网通社 原创 2018-07-18 17:23

    收藏 魏学珍

    因吉利、奇瑞、长城等汽车品牌的“仿冒”行为所产生的社会负效应,以及由此对汽车自主品牌的批评已然成为一种现象,实际上这是对行业发展不平衡及重复引进不作为的反思。

    导语

    【编者按】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回答和交流。重新回到历史现场有助于我们理解过去、认知当下和眺望未来。《中国汽车四十年》通过国内40位资深媒体人对我国汽车业改革开放以来的40件大事的回顾和还原,呈现出中国汽车业发展的一段真实历史。全书分为四个版块,分别为“破冰之举”“第一支柱”“驱动家国”“改变格局”。本书全文由网通社首发连载,也可关注“禾颜阅车”微信公众号阅读。

    【上接:饱受诟病的“模仿秀”为何泛滥(中)】

    笼罩在自主品牌头上的模仿秀还不仅如此,更加疯狂和可怕的是,我们整体上对汽车工业的基础研究和前瞻研究普遍缺失,导致真正具备正向开发水准的车型可以说寥寥无几,大部分车型的原型车都是模仿或者说是“借鉴”国外品牌,对日系热销车型的模仿尤其多。有所不同的是,各家的改编能力有高低之分,外加自主品牌这几年在外观造型上的成功摸索,以及制造工艺和品质把控能力的大幅提升,使得多数车型并没有那么显眼。

    网通社汽车

    但市场终归是趋于理性和成熟的,因为消费者已经在快速成长了,大家对山寨、模仿和抄袭,从理解、接受演变到质疑、反感和抵触。就像前两年,对于模仿版的“路虎极光”“保时捷Macan”“奥迪Q5”等确实有过一波颜值消费的高潮,但市场很快回归理性,这类车型的市场也在逐渐萎缩,曾经烜赫一时的众泰SR9很快月销量掉到2000多辆。陆风汽车在X7之后,也及时重回自主的道路,下一款车型逍遥让人看到了更多自主设计的元素。

    此外,在汽车工业全球化的今天,执着于模仿和抄袭也有损中国品牌的国际形象和中国制造的口碑。2012年初,风靡全球的汽车测评节目Top Gear狉推出一期中国特辑。影片中,主持人Jeremy和James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山寨现象和安全性,不留任何情面地讥讽和挖苦,在他们眼中,几乎所有中国本土企业生产的汽车都是山寨货,且质量没有保障。虽然以上未必客观反映了中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却也点出了不得不承认的现实,自主品牌山寨、模仿的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对于中国汽车产业全球化是极为不利的。

    网通社汽车

    对于一些弱小企业而言,模仿、抄袭是迫于现实的不得已。曾有车企高层在私下里向笔者解释,这条道路并非他们所愿,但企业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他们就像最后一搏的赌徒一样,希望借助这个捷径奋力一搏,毕竟面对企业几千乃至上万人的就业,还有上下游的经销商和供应商,他们选择了灵魂和现实分离的无奈妥协。但怕的是像吸鸦片一样的上瘾,如果任由模仿盛行,注定是饮鸩止渴。长此以往,也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必将成为阻碍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绊脚石”。

    新历史发展阶段:创新能力提升但两极分化

    客观地说,像众泰这样的企业如今在中国已经是少数,或者说是非主流了。毕竟,在经历了21世纪前十多年的资本、经验和人才等各个方面的积累,自主品牌汽车正在进入一个研发创新的产业上升期。以长城和吉利等为代表的优秀自主品牌企业已经觉醒,并付出行动,它们推出的WEY品牌和领克汽车都走在了自主创新的康庄大道上。在不少国有汽车集团还沉醉于合资模式带来的丰厚利润时,有兵工背景的长安汽车也早已经迈出了自主研发的步伐。

    当然,在模仿秀大行其道的今天,还是有一部分车企乐此不疲。中国汽车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其市场构成较为复杂,尽管主流消费群体如今随着对汽车认识的加深,汽车消费已经回归理性,但是在一些四五线城市以及偏远地区,依旧拥有不少“颜值消费”的拥趸,模仿秀短期内还是难以根除。换而言之,在市场需求还存在的当下,自主品牌已经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两极分化。

    网通社汽车

    在中国汽车工业迈入历史新发展阶段的转型关键期,一味地指责没有意义,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和鼓励那些已经走上坚定自主研发、自主创新、自主突破的正能量企业。

    在国企当中,长安汽车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从多年前一说起长安就想起“土”,到如今款款车型都很“吸睛”,CS75、CS55、逸动、悦翔V7等一系列车型的“颜值”都得到了消费者的称赞。长安不仅成功地实现了自我提升和超越,更是摸索出了对中国消费者需求深刻理解的正确套路,从而带动了中国汽车品牌在造型上的全面提升。如今,长安把设计理念从战术上升到了战略层面,构思出了全新的设计哲学“生命动感”,以及全新的设计语言“智色双旋”,在自主研发创新上不断创造新的理念。

    长安的成功除了团队和理念的支持之外,其实也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据公开数据显示,长安汽车每年将销售收入的5%投入到研发中,组建了来自全球17个国家1.1万余人(其中高级专家近500人)的研发团队,在重庆、北京、河北、合肥,以及意大利都灵、日本横滨、英国伯明翰、美国底特律和美国硅谷建立起各有侧重的全球协同研发格局,加上全球19个生产基地、36个整车及发动机工厂的产能布局,34年的造车经验积累,长安汽车的研发创新有了体系上的支持和保证。目前,长安汽车已累计申请专利900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2000余件。

    网通社汽车

    在民营企业里面,这几年更是涌现了一批像吉利、长城等非常优秀的企业。虽然曾经也走过模仿借鉴的道路,但是2010年收购沃尔沃汽车以后,实力得到快速提升的吉利汽车的自主研发之路就进入了快车道。以博瑞、博越为代表的精品3.0时代车型一经问世便获得广泛好评,其融入大量中国元素的设计语言彰显了自主设计的空间和未来。新晋打造的领克汽车和长城的WEY品牌更是代表了中国品牌的新高度。从领克01到WEY品牌的VV5和VV7,无论是造型设计、品质感受还是功能配置都让人振奋。这些卓越的自主品牌车型不仅足以媲美合资品牌,也让中国设计和中国元素得到了认可并焕发出生机。

    由于中国汽车文化的缺失,长期以来,中国消费者对于汽车的审美价值观,几乎一直是由国外车企输入。但随着市场的壮大和成熟,欧美现代汽车工业的审美价值,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中国消费者的审美需求,本土化的汽车审美呼之欲出。因此,中国元素的涌现将会重塑中国消费者缺失已久的文化信心。

    在追赶发展脚步的同时,因得益于社会发展特别是科技的进步,中国汽车也正在迈入新的发展阶段。这几年,中国变成了一个典型的“互联网上的国家”,中国汽车的互联网配置也应运而生,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目前中国汽车的智能互联系统技术和运用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上汽通过与阿里巴巴的合作,其旗下的荣威名爵每款新车型都充分具备互联网汽车功能,斑马系统已经升级到了3.0版本,能很好地实现大数据收集、识别和运用,以及远程控制车辆。吉利在智能互联网系统的使用上,也是紧随潮流,在2017年升级到了3.0版本之后,还继续与供应商一起不断完善。

    互联网配置现在都已经成为中国上市新车的标配,甚至带动了合资品牌车型的配置选择。而除了功能性的跨越,在新能源汽车方面,中国汽车在国家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也与世界同步,甚至跑得更快。从盲从到追随,再到学习和追赶,中国汽车总体上已经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

    汽车消费中的面子问题困扰了中国消费者数十年,也让许多的中国企业误入歧途,但是现在,随着新一轮消费升级的到来,消费者对于汽车的认识在加深,让自主品牌车企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候。

    天道昭昭,变者恒通。在汽车工业全球化的今天,各大车企若是躺在“抄袭借鉴”的旧梦中不思进取,必将为世界潮流所抛弃。唯有自主和创新,才有机会拥抱明天。


    主编点评

    自主为何背负“模仿秀”骂名?

    很长一段时间里汽车自主品牌总是背负骂名,抬不起头来。一位老总坦言道,一度见朋友和熟人就绕路走,深怕别人说你是“模仿秀”,接电话时,就怕投诉。所以,在圈子里,要贬损一个品牌最简单的办法就说你是“模仿秀”。

    对于这个名词的来历和发明,要说出它的出处,暂难确切,说得清楚。不过,“模仿秀”是指汽车中的山塞车不会错。如果说自主品牌都离不开“模仿秀”可能有点扩大,但说它少不了仿制设计几乎没有意义。对于这一点,人们并不敏感,从上海牌到红旗,以及后来的一些有名有姓的汽车都能找到这些仿制设计的痕迹,这已经成为包括汽车在内的家电和其他产品设计的套路,也是一种技术思维。

    汽车开放之后,人们发现,这条路走不通了,甚至感到脸红。为什么?因为有了知识产权的保护,产品外观不允许仿制设计,否则就会被告侵权,有碍品牌形象。随着山寨车的不断曝光和外资汽车投诉抄袭事件的不断发生,自主品牌背负的骂名也就难免。故有人把产品的模仿和抄袭简称为“模仿秀”。以至于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这是个很值得关注的现象。对于设计,有仿制和原创之别,也有逆向和正向之说。随着对汽车研发和设计认知的加深,不少车企最终都抛弃了仿制和逆向,走向了原创和正向的研发之路。原因很简单,这是市场竞争的法则,也是企业赖以生存之道。对于“模仿秀”也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分析。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对汽车设计缺乏认知的偶然,还有一部分是因实力不足迫于无奈的选择,极少一部分是利益所驱的有意为之——抄袭,那就背离了设计的初衷。尽管“模仿秀”只是个暂时现象,但对汽车自主的伤害至今都没有完消除。(颜光明)  

    【未完待续。本文节选自《中国汽车四十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主编:颜光明、钱蕾、王从军。撰稿人魏学珍,资深媒体人,中国汽车传媒集团CEO、中国汽车资讯网总编辑、新媒体矩阵“品汇汽车”CEO及马达视频出品人。本书全文由网通社首发,也可关注“禾颜阅车”微信公众号阅读。未经同意不得转载。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下期预告:“桑塔纳共同体”背后之手】

    文章标签: 因吉利 奇瑞 长城 责任编辑:钱蕾
    0条评论

    预约试驾

    微信、QQ、支付宝扫一扫手机阅读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