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前位置: 网通社汽车 > 独家报道> “桑塔纳共同体”背后之手

    “桑塔纳共同体”背后之手(中)【第一支柱】

    来源:网通社 原创 2018-07-22 23:28

    收藏 周培

    1994年,中国第一部汽车产业政策发布,明确了以轿车为主的汽车发展方向,首次提出鼓励汽车消费,允许私人购车,对合资产品有了明确的国产化要求等。由此确立了引进消化吸收国产化自主发展汽车的思路,提出“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建设轿车产业的战略方针。

    导语

    【编者按】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回答和交流。重新回到历史现场有助于我们理解过去、认知当下和眺望未来。《中国汽车四十年》通过国内40位资深媒体人对我国汽车业改革开放以来的40件大事的回顾和还原,呈现出中国汽车业发展的一段真实历史。全书分为四个版块,分别为“破冰之举”“第一支柱”“驱动家国”“改变格局”。本书全文由网通社首发连载,也可关注“禾颜阅车”微信公众号阅读。

    【上接:“桑塔纳共同体”背后之手(上)】

    “桑塔纳共同体”,市长眼中的“生命线”

    “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那个时代最有豪情的一句广告词出现在1987年。对于桑塔纳国产化和上汽大众合资项目而言,这一年也是走向转折的一年。

    “从中国轿车工业发展形势和需要来看,以‘桑塔纳’国产化为基础来建立中国轿车工业的零部件生产体系是当务之急。”1987年12月24日,朱镕基在《把“桑塔纳”轿车国产化搞上去》的谈话中,开宗明义提出轿车国产化的指标,“发展轿车工业应建立在我们自己生产的零部件基础上,不能靠散件组装。”

    网通社汽车

    就在这次会议之前的两天,中央刚刚做出任命朱镕基为上海市长的决定。朱镕基代表中央并以上海市长的身份来推动桑塔纳国产化的合作项目,意味着桑塔纳的国产化问题已经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不仅是中央政府的指示,更是上海市政府的一件大事。桑塔纳的国产化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汽车项目,随着朱镕基的到来,被上升到了经济生命线的高度。

    朱镕基明确表示,桑塔纳轿车国产化工作的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引进技术需要消化吸收,第二个是发展轿车工业特别是建立零部件生产体系已成当务之急。”

    提高国产化率最根本的做法,是必须对汽车零部件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但大笔的改造费成为提高国产化率的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朱镕基提出建立以整车为龙头,以零部件企业利益为纽带的命运共同体。何为共同体?简单来说,从政府到企业,从上汽大众到零部件公司,命运捆绑,利益捆绑,围绕一个目标:把上汽大众建好,把国产化搞上去,工作效率要提高,可谓是“举一城之力造一款车”。共同体的目的就是将轿车生产工业搞上去,达到国际水平,最终进入世界市场。

    网通社汽车

    面对“桑塔纳共同体”,当时摆在上海面前的有两大难题:一方面没有配套基础;另一方面高标准难倒了不少“正规军”。“起初几乎没有一个零部件厂愿意给我们配套。拿到样件图纸的零部件厂都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高的技术标准。有的厂来人一看样品就吓跑了,不敢接手。”时任总经理王荣钧为了游说这些零部件供应商们几乎跑断了腿。

    朱镕基在调查桑塔纳国产化时对上汽大众德方明确表示,依靠进口零部件组装轿车不是发展方向,如果三年之内国产化率达不到85%,上汽大众就要关门大吉。同时,当时刚到任的上汽总公司总裁陆吉安也领了军令状,三年内达不到60%的国产化率就引咎辞职。

    “大约没有一个引进项目的国产化,像桑塔纳轿车那样,曾经受到过全国上下的瞩目。”当时《人民日报》一位记者在《桑塔纳轿车国产化纪事》中写道。“桑塔纳共同体”的成立,成为桑塔纳国产化和中国轿车工业顺利起航的助推器。

    然而,“桑塔纳共同体”成立之初,并不是顺利推进的,德国人坚持标准,中国人希望快点国产化,经常出现分歧。

    “质量是上海的生命,不允许有半点妥协”,朱镕基强调,本土的零部件工厂要想进入上汽大众的采购体系,必须坚持德国标准进行重新改造,“要100%合格,降低0.1%都不要”。

    网通社汽车

    按照合同规定,桑塔纳国产化的零部件必须拿到德国去测试,由德国大众公司认可。一位领导说国产化零部件“生产出来了就应采购”,对此王荣钧回应说,“如果只讲国产化的速度,不讲质量的高标准,那么上海牌轿车本来就是100%国产化的了,何必还要引进桑塔纳呢?”

    桑塔纳的国产化把上汽大众和配套厂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桑塔纳共同体”的推动下,零部件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更多的企业得到了脱胎换骨的技术改造,并调整了产品结构,攻克了国产化的难题,中国孱弱的零部件产业由此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桑塔纳国产化逐步提升,1996年桑塔纳的国产化率已达到了90%以上。

    “我们中国的工业品,真正达到国际水平的,屈指可数,桑塔纳轿车算得上一个,它是上海的希望所在。”桑塔纳的成长获得了朱镕基的认可,也为后来上海市的繁荣发展立下了大功。

    “引进一个行业,改造了一个行业”,桑塔纳国产化奠定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基础,零部件配套体系实现了中国汽车产业的第一次飞跃,改变了与国外相差30年的落后局面。

    网通社汽车

    在“桑塔纳共同体”的支持之下,国产化零部件工业基础逐渐向好,也为后来的上海通用和其他轿车厂的国产化创造了条件,“只要桑塔纳认可了,他们就马上认可,因为桑塔纳的标准比他们更严格。”另外一家合资公司的人士表示。与此同时,零部件配套体系的实现,也对自主品牌汽车产业一上马便能保证较高的国产化率,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发展基础。

    不夸张地说,在“桑塔纳共同体”的推进之下,“中国人学会了造车”,一批又一批的技术人才涌现,支撑起中国汽车工业的大局,这才是中国汽车工业腾飞的本元。


    主编

    国产化为何要搞“共同体”?

    三十余年前,引进桑塔纳最尴尬的是全国汽车行业加起来与之配套的零部件几乎为零,干了两年的国产化才“2.7% ”,离有关部门的要求相差甚远,不仅上海地方政府着急,国家有关部门,以及主管机构都很急。在规定的时间内国产化率达不到要求合资企业(上汽大众)就要关门。

    这对上海来说是个考验。相对于汽车行业来说,当年的上汽集团还是很小的地方企业,即便是动员整个上海把它当作支柱产业来做,还是力不从心,这就有了朱镕基来上海抓桑车国产化的故事,并对质量提出要求,必须符合德国大众标准,而且是100%,不许“瓜菜代”。如此严厉,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无疑是一场生死抉择。

    面对桑车国产化,从打上海牌,到打中华牌,实际上已经在动员全国的力量攻坚克难,到了成败在此一搏的地步。在朱镕基的倡导下,政府牵头,打破条块分割,跨部门跨行业,组织力量,将命运和利益捆绑起来共同把桑车国产化搞上去,由此成立了桑塔纳国产化共同体这个机构,为推动桑车国产化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于是,也就有了引进一个车型改造一个行业的说法,专家们认为,桑车成功也就是国产化的成功。

    作为历史产物,桑车共同体的意义就在于通过桑车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实现了国产化,并建立了一个具有国际认可的高水准的中国轿车零部件体系,为以后整车发展和提升打下了扎实基础。 故有人说,桑车开创了中国轿车工业的新纪元,确切地说,是通过桑车国产化建立了一个现代化轿车工业体系,其功绩早就超出了对一个车型的贡献,而是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颜光明)

    【未完待续。本文节选自《中国汽车四十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主编:颜光明、钱蕾、王从军。撰稿人周部有多年汽车行业从业经验,现任《汽车公社》执行副主编。本书全文由网通社首发,也可关注“禾颜阅车”微信公众号阅读。未经同意不得转载。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文章标签: 桑塔纳 中国轿车 责任编辑:钱蕾
    0条评论

    预约试驾

    微信、QQ、支付宝扫一扫手机阅读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