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前位置: 网通社汽车 > 独家报道> 吉利为何收购沃尔沃(下)

    吉利为何收购沃尔沃(下)【改变格局】

    来源:网通社 原创 2018-11-23 07:00

    收藏 贾江伟

    这一收购事件,改写了中国民企的形象,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从此也改变了吉利的命运,塑造了吉利今天在行业中的地位。现在回过头来看,究竟是谁造就了吉利,又是谁给了吉利的机遇,这不得不引发我们思考。

    导语

    【编者按】中国汽车的发展已经进入到文化输出时代,“文化举足轻重”已然不是空话,而是构造未来中国的关键。《中国汽车四十年》通过国内40位资深媒体人对我国汽车业改革开放以来的40件大事的回顾和还原,呈现出中国汽车业发展的一段真实历史。全书分为四个版块,分别为“破冰之举”“第一支柱”“驱动家国”“改变格局”。本书全文由网通社首发,电子版连载可关注“禾颜阅车”微信公众号阅读。

    【上接:吉利为何收购沃尔沃(中)】

    “走出去”启示录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在汽车产业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连续9年稳居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地位便是最好的佐证。

    得益于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红利,以及国家不断加强对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以吉利、奇瑞、华晨、力帆江淮为代表的中国汽车品牌开始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伊朗、俄罗斯、埃及、阿尔及利亚、巴西、智利等国家纷纷成为它们开展国际业务的重要战略市场。

    网通社汽车

    对中国的汽车企业来说,加快在东南亚、中东、非洲、南美洲等地区的海外布局,不仅是为进军欧美发达国家市场积蓄力量,也能让它们以更开放、更国际化的姿态迈向全球市场,这是中国汽车产业整体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体现,也是对我国汽车企业参与全球汽车工业格局重构的话语权和自信心的极大加成。

    尤其是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推进,中国汽车企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作为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一带一路”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沿线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多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覆盖约44亿人口,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汽车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原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现任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的赵福全认为,走向国际化市场是中国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这是对企业最好的锤炼,更是国家建设制造强国、输出高端制造业的战略需要。在他看来,中国汽车企业“走出去”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海外并购或者控股,但如果事先没有考虑好怎么“管”就去“买”,可能会出大问题。另外,海外发展也可以采取合作模式,如与国外企业实行战略合作、资本合作,或者联合本土企业到海外建厂。而无论采取怎样的模式与路径,都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国际化道路,打造全球型企业。

    网通社汽车

    从2017年9月起,为服务好中国汽车企业与“一带一路”国家为代表的海外市场的技术、贸易、投资往来,支持中国汽车企业“走出去”,中国国际商会“一带一路”中国汽车企业“海外竞争力”专项调研工作组先后深入吉利、华晨、江淮、宇通汉腾、力帆、长安、北汽幻速、苏州金龙、一汽10家汽车企业,开展实地考察调研和深度访谈。

    在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调研过程中,工作组重点对“全球型企业”的打造进行了深度探讨。吉利控股集团资深副总裁张爱群在会谈中优先谈到了“走出去”的路径。她说,吉利集团自2006年收购英国锰铜公司开始,大力发展海外事业,并接连收购澳大利亚DSI、瑞典沃尔沃等全球著名整车及零部件公司。在收购的同时,吉利汽车还努力打破中国自主品牌海外出口一贯的低端、低价策略,计划在白俄罗斯工厂制造吉利汽车最新的3.0产品,提升“中国造”的档次及口碑。在谈到海外收购的心得体会时,张爱群多次提到了全球型公司的依法合规要求、承担全球企业社会责任、管理透明以及跨文化认同和交融等。

    网通社汽车

    除此以外,此次调研中各大中国品牌车企也提出了很多关于中国车企“走出去”方面的具体问题,比如部分车企通过降低售价的方式来增加产品竞争力,但降低售价意味着成本的缩减,质量降低,最终毁坏了“中国品牌”的口碑;各车企高层互相接触交流的机会较多,但相关技术人员交流较少,技术讨论不足,不能够及时共享相关信息资源;部分车企对各国法律税收、特殊政策、银行机构、汽车法规、海外公司运营、市场等信息了解不足;希望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可以给出更优化的政策支持;建立“一带一路”相关基金等。而在2018年的两会期间,首度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同跃,也积极建议国家能够引导“丝路基金”等基金向汽车、装备等中国优势产业的倾斜;金融机构也要加大对“走出去”的汽车、装备等制造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采取措施帮助中国汽车、装备等制造产业规避汇率风险,降低损失。

    中国汽车“走出去”越来越受到中国政府、企业和社会的重视,而未来的中国汽车品牌,不仅要实现“走出去”,更要成功“走上去”。


    主编点评

    汽车合资思维的终结者

    近年来,吉利的车好卖了,形象也开始转变,好感度在提升,势头在往上走。有人说,这都与吉利收购沃尔沃有关。

    这是事实。没有沃尔沃就没有吉利的今天。尤其是领克问世,就更加清晰地看到收购沃尔沃的成果体现,并成功地反哺在吉利身上得到了回报。诸多车型的推出,都与原沃尔沃的技术支持有关,领克就是最好的产物。走进吉利研究院,来自沃尔沃的技术嫁接随处可见,人们在刮目相看吉利的同时,再次肯定了吉利收购沃尔沃是正确的。

    而当初并非如此。舆论也并没有完全看好,只是当作蛇吞象的资讯,持怀疑和质疑的大有人在。原因很简单,汽车界的大佬们都不敢做的事,吉利凭什么能做成?这个看起来匪夷所思的事,背后则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必然。这就是吉利的底气。有人一语道破,这是市场与技术融为一体的并购。它的意义远不止是找到自尊,而是开辟了一条改变汽车命运的新途。

    吉利拿下沃尔沃,仔细分析,并不神秘,靠的是中国市场的支撑,体制的优越和机制的灵活。此举意味着汽车合资思维的终极,以拿来主义的勇气和胆略,为中国汽车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经验。事实证明,通过这一并购,沃尔沃得到了新生,吉利获得了生机,汽车自主有了向上的可持续性。

    也许,此并购带来的思考不止是“走出去”那么简单,而是对以往汽车发展模式的突破,它所提供的经验也不仅仅是商业并购那么单纯,而是对世界汽车围堵压予以有力的反击,找到了改变汽车竞争格局的支点,为中国汽车业的崛起树立了信心。(颜光明)

    【未完待续。本文节选自《中国汽车四十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主编:颜光明、钱蕾、王从军。撰稿人贾江伟,现任凯睿赛驰咨询公司高级副总裁,分管汽车市场创新研究、汽车标准化与认证服务及营销管理。本书全文由网通社首发,电子版连载可关注“禾颜阅车”微信公众号阅读。未经同意不得转载。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下期预告:互联网汽车下的中国机遇】

    文章标签: 吉利 沃尔沃 责任编辑:钱蕾
    0条评论

    预约试驾

    微信、QQ、支付宝扫一扫手机阅读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