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永玮(佛吉亚绿动智行系统中国区总裁):
他讲到:这些天聊“升极”,大多是关于主机厂如何转型升级,但对于零部件企业,和零部件相关的企业来说,我们同样面临着升极。对于佛吉亚,在中国过去20年,我们一直关注质量提升,精益生产的提升。但随着环境的变化,我们需要大智慧来判断:未来我们能做什么。
1994年,佛吉亚进入中国,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在截止2010年前的第一阶段,佛吉亚在中国更多是生产制造;在第二阶段,2010-2014年,则是对研发进行投资,更多的是进行本土化研发,这中间取得非常好的成绩,销售额也从10亿欧元到20亿欧元;从2014年开始,佛吉亚进入了第三阶段。目前在中国,佛吉亚有45个工厂。2016年的销售额是26亿欧元,虽然也不错,但比我们预期的低,这可能是因为之前更关注国际品牌,未来我们要更关注本土品牌。
佛吉亚未来有两个主要业务,一是“创赢绿动未来”,这一部分主要致力于提供空气质量解决方案、热能及能量管理、轻量化技术;二是“智享车上生活”,主要致力于显示屏与人机交互技术、互联互通与影音娱乐、兼具多功能性与预测性的驾驶舱。
陈斌波 东风本田执行副总经理
他讲到:这是一个变化多端的时代,比较混沌,一是客户变。我们的客户变化,营销方式也会变化。二是环境变化,咖啡法则离得越来越近。这种变化会对未来技术路线选择有很大变化。面向未来,这种变化意味着我们卖给谁去,我们如何找到更好的销售方法?三是新造车势力越来越多。新势力一定会给传统汽车企业更大冲击。四是时代的变化,包括共享经济,未来共享汽车会不会成为潮流?这些变化都是汽车厂商要面对的。
现在客户群体发生变化,主要面对80后90后新兴人类,他们是互联网老手。从本质上说,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人,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程度更高,对网络渠道的依赖程度很深,思维更活跃,社交网络分享最积极,注重享受型消费。
他讲到:任何品牌能被客户所接受,是产品和品牌共同造成的。品牌和其商品分不开,新营销时代就是看品牌如何推广。奔驰的新生代车型在价格、设计、外观内饰都更适合年轻用户,如何让一个高大上的品牌更接地气?那就是软着陆。
北京三里屯开设的全球最大的线下体验店Mercedes me,成立一年累计客户流量100万,不卖车也没有销售员,就是为了让用户体验奔驰倡导的高端文化、生活品味,除了车以外,奔驰给用户还带来了什么?
奔驰的客户已经大部分是年轻车主,客户如果不买车不修车的时候是否还愿意接触品牌?如何让更多年轻人接触到品牌,靠的就是体验。除了产品销售给客户外,在客户生活轨迹中不买车不修车的时候也能体验到品牌文化。奔驰的4S店将来更重要的是成为品牌体验中心,展厅的商业氛围越弱越好。未来的4S店不仅仅是销售产品,更是为用户提供消费时光体验的地方,类似社区中心,展厅快速数字化,功能更加多元化。奔驰这样的4S店会在2020年落地,北京样板店正在建设中,预计年底将推出。
合资车企的新营销时代
肖明超:大家这几年感受到的汽车营销环境有哪些挑战?
陈斌波(东风本田执行副总经理):新营销手段都在尝试,也有效果,但哪一个最有效还有待探索。
荆青春(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执行副总经理):最难的是对于趋势变化的把握,时刻感受到压力。
李宏鹏(北京梅赛德斯-奔驰销售服务有限公司高级执行副总裁):最大的挑战是思维观念和机制能否适应新的机制。之前对营销理解就是买的越多越好,现在不能这样定义了,如果仍过度依赖传统渠道等,是不适应时代的。任何一个品牌身处的环境都是不一样的,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个过程中内部有容错和纠错机制。
如何界定数字化手段对品牌带来的影响与销售指标的关系?
荆青春:数字化拓展了营销的空间。奥迪做了两事提升营销效率:自建DMP平台,实现对用户的精准画像,实现精准传播;并行建设DDMP,经销商线索管理系统,帮助精准得到用户线索获取。
陈斌波:变化时代要考虑哪些是不变的要素,改变更多是渐进的,要考虑哪些是要坚持的。数字是工具,可以提升效果,绝不是颠覆性的东西。
李宏鹏:营销并非都是动态的,比如客户数据是静态的,但如何利用好是动态的。现在我们可以通过系统把车和人链接在一起,那么未来客户数据管理将是一个融合的大平台,营销也就自然将多元化。
如何理解公益与品牌建设的关系?什么样的公益能够更好的提升品牌形象?
陈斌波:做公益,第一要有持之以恒的信念,第二不要抱着寻求回报的心态。
荆青春:在一汽-大众内部,公益被定义为企业骨架、支撑和灵魂。对奥迪营销体系而言,企业社会责任是不可分割的部分。宝贝之家5年救助1100多名儿童。
李宏鹏:慈善是否等于企业社会责任?两者有差异。前者是有实力的去捐助没有实力的人,后者则是无论是否有钱,企业都要做,要在社会需要的领域持续做下去,是大家都可以做的。企业社会责任不求商业回报,但一定会得到回报。
混合动力:可能?不可能?
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殷承良:我们国家新能源主推电动车,混合动力归入“节能汽车”,但2020年油耗法则红线下,未来没有补贴的混合动力、插电式混合动力有没有市场?
中兴智能汽车公司执行副总裁田锋:我们很清晰,只做纯电动,不做混合动力。
得润电子集团副总裁、汽车事业群总裁王大鹏:从市场实践来看还是偏向电动车,混合动力的问题是系统太复杂,未来纯电动技术成熟以后混合动力很可能没有市场。
科力远混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彦斌:我们坚持混合动力是可能的,是方向。汽车发展了100多年为什么还是燃油为主?纯电动是个很好的方向,但我们科力远的混合动力已经非常成熟、走向市场,已经证明混合动力的技术是成熟的,是可靠的。我相信混合动力在中国会有好的发展。
上海大郡动力控制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徐性怡:纯电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要全面满足汽车用户的需求还有困难,我国企业如果能攻克混合动力的技术难题,不仅对满足用户需求有帮助,也对打破技术壁垒、提高国际竞争力有帮助。
王大鹏:我们最近参与大众MQB平台,已经没有3.6千瓦充电机了,而是7千瓦甚至更高,说明混合动力已经被大众抛弃,他们在往纯电动走。
王彦斌:选哪种技术路线应该由市场说了选,48伏是个解决方案,但离量产还有距离。随着纯电动补贴的退坡,趋势很明显,尤其是油耗法规压力下,强混会发挥更大作用。未来3年内混动会有一个发展,丰田卡罗拉雷凌在中国已经做得不错,我们跟客户一起把产品做得更完美、价格降下来,我相信未来2、3年就会有好的市场。
徐性怡:我们为什么要做混合动力?是为了节油。48伏的优缺点都非常明显,缺点就是节油效果有限。纯电动应该大力发展没有问题,但混合动力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能满足用户需求的方式也应该引起关注,应该得到更多运用。
微信、QQ、支付宝扫一扫手机阅读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