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前位置: 网通社汽车 > 独家报道> 鲁冠球现象背后的传奇(上

    鲁冠球现象背后的传奇(上)【第一支柱】

    来源:网通社 原创 2018-07-01 07:02

    收藏 秦淑文

    1995年,民营零部件企业开始浮出水面,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关注,这是继国有合资之后,民间资本涉足汽车领域的开始,为民间造车提供了试水的可能。

    导语

    【编者按】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回答和交流。重新回到历史现场有助于我们理解过去、认知当下和眺望未来。《中国汽车四十年》通过国内40位资深媒体人对我国汽车业改革开放以来的40件大事的回顾和还原,呈现出中国汽车业发展的一段真实历史。全书分为四个版块,分别为“破冰之举”“第一支柱”“驱动家国”“改变格局”。本书全文由网通社首发连载,也可关注“禾颜阅车”微信公众号阅读。

    不只是整车行业里才有非凡的创业故事,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里也有创业传奇,比如鲁冠球和他的万向集团。再过两年,“万向”就50岁了。在中国,它不仅是最成功的民营企业之一,而且是最老的民营企业之一。仅凭这两点,鲁冠球和他的万向就足以令人好奇。

    网通社汽车

    爆发于胶南订货会

    1990年,笔者入职《中国汽车报》。那时候,万向的商业视野和工作重心都还在国内汽车行业,所以,笔者会看到和编辑一些有关万向的报道。也就是在那个阶段,笔者也曾听说过“万向被赶出全国汽车零部件展”的趣闻。

    1980年,全国汽配订货会在山东胶南县举行。那时乃至此后的10年,凡召开订货会,汽车零部件厂家都是把产品摆在一个体育场、广场或者类似成都金牛宾馆那样带院子的封闭场子里,一溜溜、一排排,与农村集市并无二致,不像现在这样展品是摆在现代化的展馆里,摆在高大上的展台上,各种现代化的展示手段令人目不暇接。

    听到订货会的消息之后,前两年瞄上汽车行当的鲁冠球拉了两卡车钱潮牌万向节,不远千里、风尘仆仆地前来“赶集”。不料,因为他领导的企业属于乡镇企业,不是国家队,主办方不让进场。

    网通社汽车

    这可怎么办?鲁冠球干脆在场外摆起了摊子,以8折的价格拉到了价值210万元的订单。对于当时生产犁头、铁耙、镰刀和万向节等杂七杂八的农具农机产品、市场还局限在农村、后来美其名曰“多角经营”的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来说,这210万元的订货意义非常重大。这是一张巨大的馅饼,金额空前,数量空前;这是一个扬眉吐气的“奇点”,之前背着产品上门自荐、吃了不少闭门羹的窝囊气一扫而光;这是一个转换身份的历史台阶,从此,鲁冠球和他的企业一步跨入发展潜力巨大但是门禁森严的汽车行业。鲁冠球和他的万向节由此爆发,一路飞奔至今。

    超前的眼光

    鲁冠球是浙江萧山宁围人,出生于1944年12月。这个农家出身的孩子15岁辍学,16岁时的理想就是当一名吃公家饭的工人。在他17岁时,他在村里学过打铁,开过面粉加工厂,修过自行车,开过铁匠铺,力求改变靠天吃饭的农民身份,做出一番事业来。24岁那一年,鲁冠球时来运转,受命担任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厂长,人生轨迹又一次发生重大转折。

    对于这一重大人生际遇,鲁冠球是这样回忆的:“1969年,正好有个机遇,中央有个文件,每个公社可以搞一个农机修配厂。我和6个人一起办起了宁围农机厂。”那时,正值“文革”中期,人民公社“一大二公”,所有生产资料都由国家计划安排,所有企业投资都是国家提供,但是,宁围公社却允许社员出资给公家办企业,这无疑在铁桶般、“斗私批修”的计划经济时代挤开了一道门缝,也埋下了万向这棵参天大树的种子。

    24岁的鲁冠球变卖了全部家当,筹集了4000元钱,带着6个人,架起一座火炉,置办了几把铁锤,于1969年7月8日在一间只有84平方米的房子里,创办起宁围人民公社农机修配厂,开启艰苦的创业旅程。

    1974年,开始生产农用机械万向节。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打开国门,国家实施改革开放政策,逐步增加经济中的市场成分,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时候,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已经发展到每天可以创造1万元利润的程度了。这一年,鲁冠球在厂子门口挂起了宁围农机厂、宁围轴承厂、宁围链条厂等好几块牌子。也是在这一年,他预感到了汽车市场即将大爆发的发展潜力。经过调研,他决定实施聚焦战略,集中资源搞专业化的汽车万向节生产。1979年(一说是1975年),他把厂名改为萧山万向节厂,生产进口汽车万向节。次年,就在胶南大获成功,获得巨额订单,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达到,专业化生产站稳脚跟。

    网通社汽车

    也是在胶南订货那一年,鲁冠球主动对照第一机械工业部企业整顿验收的12项标准,对企业进行了全面整顿,完善和提高了以质量为中心的包括提高职工素质、工艺水平和设备档次在内的各项基础管理,企业素质显著提高,年底以99.4分的成绩通过验收,被确定为全国3家万向节定点生产企业之一。

    关键的4000元

    今天看来,创办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时投入的4000元钱,让“原罪”与鲁冠球无缘。这4000元原始资本在万向集团发展史上是至关重要的第一笔。

    2017年10月25日,鲁冠球在家中逝世。11月1日,他的儿子、万向集团第二代当家人鲁伟鼎在万向集团官网上发文说:“回国的飞机上,我终于知道,1962年到1969年,这7年,那4000元创建万向的钱是怎么来的!”可见,这一笔钱对鲁家财富的正当性是多么的重要,鲁家也是多么看重这笔钱的历史意义。鲁伟鼎在送走父亲的第二天公开谈起这件事,不只是回忆父亲的艰辛创业历程,还有着不一般的现实考量。

    很显然,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是政府主办的企业,自然也归公社主管。创办后的第14个年头,也就是1983年,萧山万向节厂实施了产权制度改革。一半资产划给鲁冠球,一半资产划给宁围乡政府;乡政府按照万向节厂营销收入的20%来收取管理费,不参加利润分红。万向节厂则把那笔管理费计入企业成本。

    网通社汽车

    笔者以为,如果没有当初那笔4000元原始资本,宁围乡政府是不可能分割资产的,而有了这4000元鲁冠球不仅有分割资产的理由,而且也从根本上避免了侵吞国有资产的指摘和问罪。

    萧山万向节厂1983年这一次企业产权分置,应该说是中国乡镇企业最早的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实践。当时,审慎的鲁冠球没有把那一半股份划到自己的名下,而是记在了企业名下。企业性质还是集体所有制,但他获得了绝对的控制权。1983年的这一次产权改革,在万向集团发展史上是至关重要的第二笔。

    1990年,萧山万向节厂改名为万向集团。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1992年,万向集团花了一笔钱,把宁围乡政府手里的那一半股份买了过来。至此,万向集团成为百分之百的民营企业,鲁冠球也不再是乡镇企业的承包经营者了。这在万向集团发展史上是至关重要的第三笔。


    主编点评

    鲁冠球为何是传奇?

    在汽车行业,鲁冠球要比李书福更有传奇色彩。但是,鲁始终保持“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风格,在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都曾有过他的身影。有人曾多次鼓动他生产整车,鲁始终不松口,埋头于他的万向节家园的耕耘,甚至把市面做到了美国,以及欧洲和其他国家,还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鲁的稳健以干专业出名,先是零部件小巨人,后是跨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乃至跨行业的集团等,成了浙商代表的典型。而与鲁同时代出道的农民企业家,几乎仅剩他这个硕果了。这就是传奇。

    如果不敏锐地看好汽车这个行当,就没有今天的万象集团。鲁的起家史、创业、发展史、转型史,几乎与中国汽车零部件改革开放的历史同步,可以说是这个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从生产农具出身到转型生产汽车零部件,鲁冠球的市场敏锐超出了一般乡镇企业家的眼光,而敢于走出去,并用资本的杠杆最先打开美国市场,成为行业中的牛人,也为万向赢得两个市场打下了基础。

    纵观万向的变化与蜕变和转型,如果单从企业的规模和实力的角度去考察那是远远不够的,它所提供的经验是企业的理念和视角跟随市场的变化在不断地更新自己,追求跨越式发展,即从一个乡镇企业逐步蜕变为一个现代化的跨国企业集团,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不是幸运和机遇,而是紧随时代的学习能力和“专业精神”,以及对资源的整合能力。同样是农民企业家,鲁冠球之所受人尊重,关键他是有思想的企业家,赋予了企业的文化,形成独特的鲁氏风格的企业。(颜光明

    【未完待续。本文节选自《中国汽车四十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主编:颜光明、钱蕾、王从军。撰稿人秦淑文,1995年从事汽车报道至今,现为《中国汽车报》高级记者。本书全文由网通社首发,也可关注“禾颜阅车”微信公众号阅读。未经同意不得转载。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文章标签: 鲁冠球 责任编辑:钱蕾
    0条评论

    预约试驾

    微信、QQ、支付宝扫一扫手机阅读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