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前位置: 网通社汽车 > 独家报道> 鲁冠球现象背后的传奇

    鲁冠球现象背后的传奇(中)【第一支柱】

    来源:网通社 原创 2018-07-02 17:39

    收藏 秦淑文

    1995年,民营零部件企业开始浮出水面,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关注,这是继国有合资之后,民间资本涉足汽车领域的开始,为民间造车提供了试水的可能。

    导语

    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回答和交流。重新回到历史现场有助于我们理解过去、认知当下和眺望未来。《中国汽车四十年》通过国内40位资深媒体人对我国汽车业改革开放以来的40件大事的回顾和还原,呈现出中国汽车业发展的一段真实历史。全书分为四个版块,分别为“破冰之举”“第一支柱”“驱动家国”“改变格局”。本书全文由网通社首发连载,也可关注“禾颜阅车”微信公众号阅读。

    【上接:鲁冠球现象背后的传奇(上)】

    跨国企业集团

    鲁冠球认为,好政策好比肥料。但是,并不是有了肥料庄稼就能长得好。他说,万向能有今天,关键在于它是一家“升级版企业”。近半个世纪以来,万向始终不断自我加压,拼命抓企业能力的升级换代。

    汽配厂时代,产品进入了统购统销渠道,不再为产品销路发愁,万向的员工们如释重负,兴奋地说:“这下可好了,好好大干一场!”但鲁冠球却在日子过得很舒坦的时候突然下令全面停产,专门生产万向节。

    网通社汽车

    20世纪90年代,汽配市场一片火爆,价格战如火如荼,鲁冠球率先打起了质量战。同行们对待客户的态度多是“萝卜快了不洗泥”,而且“出厂概不退换”,而鲁冠球特立独行,包退包换。有一年,接到一封安徽芜湖用户的退货信,鲁冠球把桌子拍得震天响,吼道:“去把产品全部背回来!”有员工怯生生地问道:“整修一下再卖出去吧?”鲁冠球坚决拒绝,并把不合格产品全部卖给了废品回收站。

    21世纪初,万向集团成功收购万向节专利最多的美国舍勒公司后,鲁冠球欣慰地说:“我们这是一次跨越式发展!”这是万向集团走向海外发展的标志。

    早在1984年,鲁冠球就把产品卖到了美国。是舍勒把万向的产品引入美国的。但随着万向的产品越来越吃香,舍勒想要独家代理权。要求未被满足,舍勒一怒之下与万向断交。数十万套产品积压,万向遇到资金周转困境。万向人憋着一股劲,开发出60多个新品种,打开了日本和欧洲18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舍勒又回来了,把公司卖给了万向。

    技术创新给万向注入了持续领先的动力。技术进步对总产值增加值的贡献度超过55%。万向是近20项国家标准的起草单位,企业里设立有国家级技术中心、国家级实验室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网通社汽车

    在激励员工搞创新、抓质量和拓展市场方面,万向也是较早地走在同行前面。1983年,鲁冠球首创兼顾国家、企业和员工个人三方利益的“联利计酬浮动工资制”;1984年,又尝试股份合作制,将企业和员工结成利益共同体;1990年,又将总厂制改为集团制,各个分公司成为联利计酬的独立法人单位,企业规模实现了爆发式增长。1994年1月,由万向节总厂更名而来的万向钱潮股份公司在深圳上市。同年,万向美国公司在芝加哥成立。在国内汽车界和乡镇企业界,万向率先成功地走向国际市场。

    48年来,万向集团以年均25.89%的增速在发展,现在已成为年度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年度利润过100亿元的现代化跨国企业集团。目前,它拥有4万余名职工,是国务院120家试点企业集团和国家520户重点企业中唯一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万向节这一传统主导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超过65%。

    目前,万向集团还是以汽车零部件制造和销售为主业,是中国零部件产业的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之一。在国内,万向集团已形成6平方公里的制造基地,与一汽、东风、上汽、广汽等国内汽车集团都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在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巴西等10个国家建立了近30家公司和40座工厂,雇用了1.6万人,是通用、福特大众克莱斯勒等国际主流汽车企业的OME供应商,其主导产品的全球市场占有率为12%。

    2017年6月29日,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联合发布了“2016年中国汽车工业营收30强”企业榜单,万向集团2016年的主导产品营业收入金额为1107.1834亿元(约合176亿美元),排名第八,前面的七位都是国内整车企业集团。

    不久前,《美国汽车资讯》公布了“2017年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榜”,有5家中国企业入围。它们分别是延锋、英纳法、中信戴卡、德昌电机和敏实集团,却不见万向集团的名字。如果把万向集团2016年的主业营收金额拿来排序,万向集团可以排在第10名;如果把营收额打个7折,可以排在第16位;如果打个5折,则可以排在第28位。无论如何,它都是世界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

    圆梦造整车

    鲁冠球崇尚专注专业精神。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万向集团并没有把视野局限于汽车零部件事业,万向集团似乎并不刻意追求成为博世、采埃孚、麦格纳、电装、爱信、大陆、佛吉亚和李尔那样的专业巨头,也没有发出矢志跻身于世界汽车零部件TOP 10的誓言。像很多人一样,鲁冠球心里始终有一个整车梦。

    网通社汽车

    1999年,鲁冠球开始编制他的整车梦。也不知什么原因,他这个梦做得晚,也圆得晚。1999年,万向集团开始发展电动车,开始在新能源产业上布局。因为起得太早,市场还是一片冻土,万向电动车事业进展缓慢。鲁冠球给手下鼓劲说:“电动汽车,黎明前的黑夜。”

    在国内艰苦探索13年之后,万向把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目光转向了海外。2012年12月,万向收购美国高档豪华增程式电动汽车企业菲斯克的电池供应商A123 systems。2015年2月,万向举资1.492亿美元收购了菲斯克,成立Karma公司。当时,菲斯克被认为是特斯拉的竞争对手。因为资金链断裂,菲斯克研发的K、N、P高中低档纯电动车无法投产。2016年10月27日,A123公司与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签署协议,共同研发能量密度更高的锂离子蓄电池。2017年9月,A123公司携手宝马汽车投资了美国固体动力系统公司(Solid Power)。2018年2月13日,A123公司又投资了美国离子材料公司。

    2015年,上汽万向新能源客车公司成立。也是在这一年,万向发布创建方圆10公里大的“万向创新聚能城”的宏大规划。据说,这座开放协作的产业城需要投资2000多亿元,它容纳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动力电池、纯电动客车和新能源乘用车四大事业板块。

    网通社汽车

    进入21世纪,万向汽车零部件产业开始向新能源方向集聚。新能源成为万向集团这艘航母前行的新方向。鲁冠球曾经执着地说道:“新能源一定是未来的大产业,一定会获得大发展,会形成大繁荣的局面。”至今,在新能源产业上,万向集团已累计投资了近百亿元。万向的打法是:聚合全球优秀资源,参与全球竞争,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品牌,市场并不局限在中国,尽管中国市场很热,升温也最快。

    2016年1月15日,国家发改委核准万向集团年产5000辆新能源客车项目。经过17年漫长的准备,鲁冠球终于圆了他的整车梦。有消息说,万向也获得了新能源乘用车和专用车的生产资质。万向在新能源整车制造方面集齐了所有牌照。


    主编点评

    鲁冠球为何是传奇?

    在汽车行业,鲁冠球要比李书福更有传奇色彩。但是,鲁始终保持“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风格,在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都曾有过他的身影。有人曾多次鼓动他生产整车,鲁始终不松口,埋头于他的万向节家园的耕耘,甚至把市面做到了美国,以及欧洲和其他国家,还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鲁的稳健以干专业出名,先是零部件小巨人,后是跨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乃至跨行业的集团等,成了浙商代表的典型。而与鲁同时代出道的农民企业家,几乎仅剩他这个硕果了。这就是传奇。

    如果不敏锐地看好汽车这个行当,就没有今天的万象集团。鲁的起家史、创业、发展史、转型史,几乎与中国汽车零部件改革开放的历史同步,可以说是这个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从生产农具出身到转型生产汽车零部件,鲁冠球的市场敏锐超出了一般乡镇企业家的眼光,而敢于走出去,并用资本的杠杆最先打开美国市场,成为行业中的牛人,也为万向赢得两个市场打下了基础。

    纵观万向的变化与蜕变和转型,如果单从企业的规模和实力的角度去考察那是远远不够的,它所提供的经验是企业的理念和视角跟随市场的变化在不断地更新自己,追求跨越式发展,即从一个乡镇企业逐步蜕变为一个现代化的跨国企业集团,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不是幸运和机遇,而是紧随时代的学习能力和“专业精神”,以及对资源的整合能力。同样是农民企业家,鲁冠球之所受人尊重,关键他是有思想的企业家,赋予了企业的文化,形成独特的鲁氏风格的企业。(颜光明

    【未完待续。本文节选自《中国汽车四十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主编:颜光明、钱蕾、王从军。撰稿人秦淑文,1995年从事汽车报道至今,现为《中国汽车报》高级记者。本书全文由网通社首发,也可关注“禾颜阅车”微信公众号阅读。未经同意不得转载。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文章标签: 鲁冠球 责任编辑:钱蕾
    0条评论

    预约试驾

    微信、QQ、支付宝扫一扫手机阅读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