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前位置: 网通社汽车 > 行业评论 > 后合资时代要有新思维

    后合资时代要有新思维

    来源:网通社 2012-08-24 08:25

    收藏 李安定

    2011年4月,国务院出台《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整车制造从鼓励类中删除,国家对汽车合资政策由鼓励变为中性,中国轿车业由此进入“后合资时代”。

    导语

    2011年4月,国务院出台《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整车制造从鼓励类中删除,国家对汽车合资政策由鼓励变为中性,中国轿车业由此进入“后合资时代”。

    北汽董事长徐和谊曾说,后合资时代有三大特征:一是合资基本上已经是“过去完成时”,“现在进行时”只是个例;二是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转向自主品牌、自主创新,合资不再是地方政府的“一号工程”;三是自主与合资品牌由过去的“和平共处”发展到在市场上正面竞争。

    品牌众多,投资分散,仍是中国轿车业的现状。日前,德国大众宣布在5年内再投入一千亿元在中国建新厂和开发新车型。而各自主品牌要在近期投入的资金加起来也不下一千亿,但是分散在50个或80个品牌和车型开发当中,能否和大众产生同样的效果,令人担忧.

    从汽车制造大国向创新大国转变,应该是中国轿车“后合资时代”新思维的主调。在世界前十汽车大公司中,中国资本和品牌占到四分之一,应该作为我们的目标。

    自主创新在汽车业是个语焉不详的时髦词语。在全球汽车产业,创新有三个环节,第一是由科研机构主导的原理创新,第二是专业开发公司的零部件创新,第三是企业的产品创新,各自术有专攻,以接力的形式完成。而在中国,一直是“村自为战”的“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在“后合资时代”,创新和开发应该提高专业化和集中度,以政府政策为引导,围绕车型平台和关键总成,进行市场化的产学研联合开发,打造一个或几个“中国轿车平台”、“中国发动机系列”,由参与投资的企业资源共享,形成当代轿车开发的合力。

    当前有人鼓吹“合资不离婚,民族品牌就起不来”,是一种观念上的大倒退。合资企业和自主品牌是中国轿车业的两条腿,当前的问题是,如何把自主品牌这条腿历练得更加健康有力。而不是急着把另一条腿砍掉。

    自主品牌的成功之道,绝不是行政保护,或者另设一个技术低门槛。保护出“弱质”,竞争出高手。只有竞争,才有兼并重组。维持百十家自主品牌低水平生存,绝不是“后合资时代”的目标。
    责任编辑:高峰
    0条评论
    宝骏630 询底价

    暂无报价

    品牌:宝骏

    级别:紧凑型车

    参配 文章

    预约试驾

    微信、QQ、支付宝扫一扫手机阅读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