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前位置: 网通社汽车 > 行业评论 > 汽车记者为何看走眼?

    汽车记者为何看走眼?

    来源:网通社 2012-08-10 10:08

    收藏 何仑

    汽车记者为何看走眼?

    导语

    最近车圈内有两件事值得关注,一是新奥迪A4L上市,二是新速腾月销量突破2万辆大关。这两件事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的确有些共同点:二者都是一汽大众的产品,问世之初都曾遭到过一些汽车记者的强烈质疑,在市场上又都很成功

     

    先说奥迪A4L 。这款车2008 年底上市时,不少汽车记者质疑说:连天经地义就该主打运动的高档B 级车也要加长,奥迪是不是加长成瘾;A4 加长玩后排,会啃食A6L 的蛋糕,整个一个猪八戒肯猪蹄—自己吃自己。对一汽大众奥迪方面关于“加长是根据市场调研的结论”这种解释,不少人也将信将疑。 2008 年前,老A4 虽是高档B 级车市场的领先者,但年销量一直徘徊在 2 万辆左右,细分市场份额为 38% ,而3 年后的 2011 年,A4L 年销量达到8.5 万辆,在新对手不断加入竞争的情况下,市场份额反而增至50% ;如今,奥迪A4L 的月销量高达9000 辆,相当于2003年A4 国产之初全年的销量;与此同时,奥迪A6L 照样火爆,丝毫没受影响;更重要的是,坚持主打运动不妥协的新一代宝马 3 系也开始追随A4L 玩加长,加长已经成了高档B 级车的基准。一些汽车记者看走眼了。

     

    再说新速腾月销量超过2 万。这是号称A 级车技术、品质标杆的老速腾想都不敢想的一个数字。今年2 月新速腾上市之初,其“退化”的后悬挂和“减配”曾被一些人骂了个狗血喷头,甚至被一些人提升到了“歧视中国人”、“双重标准”这种民族斗争的高度,更糟的是, DSG 的质量纠纷空前激烈,对新速腾购车直接威胁。结果不到半年,新速腾成功地为自己做出了最佳辩护。一些汽车记者看走眼了。

     

    在这类问题上看走眼其实是老问题。 POLO 一次改脸“减配”和一次换代“减配”,被人骂了个昏天黑地,结果却成就和保持了其在高端小车市场上的王者地位;朗逸和新宝来上市之初,被认为是学日系车,没出息,而且还是兄弟之间的“自相残杀”,只能是“两败俱伤”,结果却是二者双双超越日系对手,成为A 级车市场名列前茅的主流车型;新帕萨特和新迈腾也被认为是“自相残杀”,南北大众也因此剑拔弩张,结果却是二者前所未有地双双超越日系对手,开启了B 级车市场德系双雄争霸的格局。

     

    在这些问题上容易看走眼的人大体可分为:反对加长的,主要是一些追求原汁原味德系车的人;抨击“减配”的,主要是一些技术至上者,或对“歧视中国人”极度敏感的民族主义者;预计“自相残杀”的,主要是一些对南北两个大众合资企业之争有着特殊兴趣的人。

     

    喜欢国际同步的原汁原味和顶级技术没有错,错在以自己的喜好和标准来“代表”消费者;关注南北大众之争没有错,错在以“斗争”为中心。

     

    其实,如今中国的消费者已经趋于理性和成熟,有自己的眼光和标准,以一些汽车记者与国际同步的审美和驾乘标准来看,这或许是小儿科,但你就是把加长、减配骂翻了天,消费者也可能照买不误。DSG 的问题比较特殊,已卖出的 100 万辆配有DSG 的车型已形成了强大口碑;要说消费者没听到如雷贯耳的DSG 质量争议是瞎话,但数量和比例相对很小的质量纠纷已无法阻挡羊群效应,而且消费者也不傻,会做出比较和选择。当然,如果DSG 在上市之初就出现如此规模和程度的质量争议,结果可能是另一样。

     

    从厂家角度看,对车型加长成本高、风险大,对技术和配置做本土适应性“增减”也要冒风险,所以事先做好市场调研至关重要,而调研主要是由中方主导的,对设计和配置的调整也主要是中方提出的,外方往往是阻挠者,总不能说是中方“歧视中国人”、“搞双重标准”吧。上述案例都很成功,说明最初的市场调研做得不错,说明厂家实实在在地以消费者需求为经营导向,也说明多数消费者与我们一些汽车记者在价值标准上有很多不同。

     

    至于南北大众之争的问题,在朗逸和新宝来、新帕萨特和新迈腾之争上两个合资企业相互间虽然很不客气地明争暗斗,但不能说当初的产品规划就是为了让二者自相残杀而设计的。实际上,同一品牌下两个同级、同类产品自相竞争,从来就是企业产品规划的大忌;两个车型既要保持同一血统,又要有足够的差异化,在市场上略有竞争,又能双赢,才是厂家追求的理想目标,需要精心设计、精心实施。对此,厂家应该比我们汽车记者更专业,也更在乎。现在看来,上述两对儿产品组合相当成功,两个合资企业虽仍互有不服,却也皆大欢喜,给汽车记者们上了一课。

     

    如何避免看走眼?我看关键是要调整好心态。一些汽车记者在观念国际同步、国内超前,发出自己的声音,来推进中国汽车设计、技术和消费的进步固然重要,但是不是也应该谦卑一点,多了解一下消费者、厂家的特点和诉求,换位思考一下,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来看待一些问题,来缩小至少是宽容或理解与对方在价值标准上的差距。在涉及外方的问题上,多一点平常心,多从商业利益和游戏规则的角度看问题,少一些自卑情结、民族斗争和阴谋论。

    责任编辑:虞宁
    0条评论
    奥迪A4L 询底价

    32.18-40.08万

    品牌:奥迪

    级别:中型车

    参配 文章

    预约试驾

    微信、QQ、支付宝扫一扫手机阅读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