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前位置: 网通社汽车 > 厂商要闻 > 小众品牌的突围战

    小众品牌的突围战—脱离了4S店怎么玩?

    来源:知乎 2018-08-07 07:00

    收藏

    现在市场不景气,4S店自然进店已经被DCC碾压,大小品牌都在线下转型,但是怎么转,到现在国内都没人说出个123。所以我会用两篇文章从大众奥迪和纳智捷作为典型。

    导语

    序:本文阅读有门槛,后半部分涉及多个品牌的线下渠道政策和现状,对爱好者理解偏难,不建议非一线渠道从业者阅读,也不允许任何转发。

    不想废话,直接说目的:

    现在市场不景气,4S店自然进店已经被DCC碾压,大小品牌都在线下转型,但是怎么转,到现在国内都没人说出个123。所以我会用两篇文章从大众奥迪纳智捷作为典型。

    至于为什么挑选这两个,因为他们动作最快,目前渠道调整最大的3个消息全部来自大众体系。而纳智捷船小好调头,前段时间和他们渠道的朋友聊完,线下政策非常明确(但纳智捷不是最成功的,最成功的是风光,不过因为还是混合制所以先不说了)。他们的突围方向也可以代表大小品牌的两个方向。

    本文介绍的是小众品牌,如果只介绍大格局太虚了,所以直接从单品牌现状。

    • 纳智捷的现状?

    简单来说有完整的产品,却没有足够的市场推广。

    小众品牌的突围战—脱离了4S店怎么玩?-图1

    要知道,为什么我对优6印象深刻。优6上市的时候起步价12万,我当时刚从一汽大众4S店出来,遇到好几个买宝来对比优6的,还陪着朋友去福州直营店看车。为什么用户愿意看,因为标配导航和电子驻车,而15款宝来是纯粹的裸车。

    大家都在骂国产车只会堆配置,但是真卖过车就知道了,早期的博越、GS4就是靠性价比强行干掉了同价位合资轿车。

    有,就是有,用户买车就认这些。

    小众品牌的突围战—脱离了4S店怎么玩?-图2

    但是到现在,对比纳智捷的已经少之又少的,甚至连骂的人都少了。

    这就很可怕了,因为这代表已经处于被客户遗忘的边缘。

    就像一起写那篇文章的时候,纳智捷一线同行真的超热情,还愿意主动自黑。就像他自己说的:被骂无所谓,至少让大家还记得有个品牌叫纳智捷。

    • 纳智捷遇到的是什么样的市场情况?

    2018年,是市场的一个明显拐点。

    车不好卖了,买车的方式也多样化了。

    尤其是6月,相信很多同行已经感受到了。多个经销商集团出现了欠薪,甚至包括丰田和大众4S店。

    其中2点特征非常明显:

    • 用户买车的线索正在从进店转向DCC,4S店售前被彻底弱化,4S店现在已没话语权。

    现在全国各家店的进店比例,从原来的80%展厅接待,已经变成90%的网络电话线索。比如我知道的某家宝马4S店,一天8个进店,其中自然进店只有1个,其他都是DCC。

    小众品牌更加明显,纳智捷直营店没有一个自然进店,全是电话线索或者是他们每天去商超发传单外拓跑下来的。

    小众品牌的突围战—脱离了4S店怎么玩?-图3

    简而言之,展厅模式已经废了。我去潍坊,一些二级连门店都没有。只是通过微信朋友圈宣传,成交量是当地3家4S店加起来的总和。这时候,4S店对于厂家来说话语权已经没有了。

    • 市场下行,4S店也承受不住厂家的压库存

    车不好卖,最难受的其实就是4S店,因为厂家会一直压库存。比如上个月,江淮有些经销商找我求救,就是江淮车子卖不掉,经销商要求退网,但是厂家舍不得这个可以压库存的替死鬼,以拖欠的几百万返利当作要挟,退网就不还钱,最后双方爆发大规模冲突。

    小众品牌的突围战—脱离了4S店怎么玩?-图4

    车子不好卖,传统的压库存其实已经崩盘。到今年,我已经不看新车销量排行榜了,因为大部分销量其实都压在经销商手里。以前新车库存比1.5就很危险了,今年都在3以上,其中奇瑞有的店已经压到了4.6。

    • 最后,4S店模式不适合渠道下沉。

    城市已经饱和,乡镇和三四线城市才是接下来的销售渠道。这时候,4S店和厂家最大的矛盾点出现了,那就是授权制的死穴。

    4S店模式太重,成本限制沉不下去,但是4S店有片区代理特权,他控制了当地片区的销售垄断,厂家明知他走不了量,但是在当地也不能扶持第三方。

    这时候,4S店对于厂家从配合方,开始变成了鸡肋甚至是阻碍。

    • 面对这种情况,大小品牌的思路各不相同,小众品牌选择二级

    所以当你了解这些,你会很清楚的知道对于厂家,要革新的不只是产品,还有渠道。市场已经从原来躺着就可以卖车开始走向了优胜劣汰。已经被淘汰的有北汽威旺铃木。接下来只会要么死,要么变。

    目前,其实有两个模式正在成型,我总结成大众思路和小众思路。

    • 大众思路就是双版双网或者直接直营。

    大众指的就是德国大众整个体系,毕竟他们一直是国内销售渠道做的最牛逼,这次我听到最多已经在实操的变革都是大众体系的,比如接下来会执行的双版双网,就是把原本会给4S店的DCC线索自己转化,但是为了能够保证跟经销商不起正面冲突,将会销售的是电商版本。简单来说,就是线上APP线索成交,线下4S店交车。

    • 电商版价格和销售应该也会是独立的,为了吸引用户,接下来电商专属优惠将越来越多。

      小众品牌的突围战—脱离了4S店怎么玩?-图5

    这个最早做过新车电商的应该就有概念,从最早的帕萨特电商版只是提供车源,测试电商模式的成交满意率。厂家这次直接把线索成交也揽下来了。

    这个思路也是对4S店代理制的曲线救国,不影响经销商真实售后收益,但是4S店售前被彻底架空,从销售真正转向服务。

    而更极端的,就是直营。毕竟对于上汽奥迪,双版双网从本身来说只是妥协,直营才是最终方向。

    小众品牌的突围战—脱离了4S店怎么玩?-图6

    • 而纳智捷的思路,则是非常干脆的直营+二级

    小众品牌调整的核心就是轻装上阵,轻装就是放弃4S店全部收缩到了直营店,既然你卖不了车又做不了服务,那我就只保留直营店,保证可控的服务。其次,寻找片区二级直接合作,将渠道做深。

    纳智捷完全下沉二级渠道,在返利的激励下,二级的干劲往往更大,而且不容易耍猫腻。比如我去潍坊,潍坊认识的二级进了一批纳智捷,一到店就卖了一台,因为厂家返利多,就带着车子下去巡展。

    小众品牌的突围战—脱离了4S店怎么玩?-图7

    这时候双方就是利益共同体,只要激励政策够大,他们可以自发帮你宣传,不需要像4S店需要给广告费才能叫得动。而且二级的渠道池子变得非常大。

    同时,电商渠道也铺开,尤其是跟融资租赁公司签订批售协议,通过弹个车直接开始走量。

    小众品牌的突围战—脱离了4S店怎么玩?-图8

    而上周,一汽红旗做的渠道更绝,直接在全国各地召开二级租赁大会,试图一下子打穿整个城市的网约车市场。

    小众品牌的突围战—脱离了4S店怎么玩?-图9

    那目前小众模式做的最成功的是谁?

    是你们都没想到的风光,风光580月销量上万,就排在博越之后,但是知乎却没人知道这车。原因很简单,就是风光渠道下沉做的非常具体,讲个经历,我认识的标致和风光混卖的老板,现在靠风光反哺标致。

    他们总结风光模式,就是不做大招牌,不打网页广告,而是发动二级不断循环外拓和朋友圈营销。每当一款竞品出现,销售就能第一时间拿到非常实用的竞品话术,保证终端一直有信心。保证了在最低成本的情况下,风光的广泛成交。

    更简单来说,小众模式做深做透,其实销量也非常可怕。

    • 最后,小众品牌自救其实就2个词:放弃授权,分散渠道。但是根源还是在于你自己想活。

    吃饱的人都是相似的,徘徊于死亡边缘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小众品牌都有各自的痛点和历史。而现在优胜劣汰,有的人放弃治疗,像我曝光铃木即将退出中国市场,底下还有人在内斗。当退出的传来时,所有人才如梦初醒。

    而纳智捷、风光还有上汽大通,都明显知道自己面对什么,在困境的情况下还在拼命自救。像上汽大通选择的是做深做透自己的MPV和海外市场,而风光用的是4S店+综合店的拓展。而纳智捷就是电商+二级渠道。

    纳智捷加入弹个车,直接给出最大优惠,再借着弹个车的加盟商渠道,相当于在全国都有了可以服务交车的网点。

    所以现在小众品牌为什么都跟着加入电商渠道,目的也是一样的。

    我对同行经常说,一定不要把自己和屁股下的椅子做捆绑。屁股坐久了,自然而然觉得要为4S店模式说话。实际上,模式只是套路,核心还是效率。

    接下来变革只会越来越快,站起来多看看吧。

    文章标签: 纳智捷优6 品牌 责任编辑:何学争
    0条评论

    纳智捷优6 SUV

    进入频道>>
    纳智捷优6 SUV 询底价

    暂无报价

    品牌:纳智捷

    级别:SUV

    参配 文章

    预约试驾

    微信、QQ、支付宝扫一扫手机阅读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