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2018年,车市整体都呈现出退坡的态势,但日系品牌大都却保持着较好的增长姿态。具体细分到车厂上,东风日产依然维持着年销量超过百万的体量,广汽本田、东风本田、广汽丰田、一汽丰田也都在稳步增长。
导语回看2018年,车市整体都呈现出退坡的态势,但日系品牌大都却保持着较好的增长姿态。具体细分到车厂上,东风日产依然维持着年销量超过百万的体量,广汽本田、东风本田、广汽丰田、一汽丰田也都在稳步增长。
但是到了2019年年中,依然有部分日系厂商保持着高速增长,但是体量最大的东风日产却出现了负增长。虽说东风日产的销量没有增长,但是它依然是日系品牌中销量最高的车企,硬实力很定是有的,但是会出现负增长,肯定是有原因的,小编总结了三个原因。
以降价换销量,表面光鲜背后却是被竞品拉开差距
这几年市场都在提倡消费升级,这其中的含义并不是多花钱,而是把钱花在更有价值的东西上,对于汽车来说更是如此,消费者更愿意把钱花在那些能给自己带来精神愉悦的车上,而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上。
但是东风日产的几款主流车却是在降价销售,意在抢夺低一级别的车型市场,无形中让自己的产品价值降了一个级别。原本可以卖13万的轩逸,现在只有10万的价值,原本可以卖16万的逍客,现在却只能卖13万。
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原本同为竞争对手的雷凌、朗逸、卡罗拉、昂克赛拉等等的合资轿车依然保持着12万+的价值感,而轩逸则沦为10万级的价值感。
从消费者的角度上来看,短期来看降价售卖是利好,但是对于车厂和经销商来说,这会导致一个恶性循环。对于车厂来说,以后降价的车型再也卖不回去高价了,也就是单车利润率只能降低,即便推出的高价产品消费者的认可度也不高,而对于经销商来说,销量对于利润的影像太大。长而久之,车厂的品牌效应就会降低,消费者则会挑其他更好的产品购买。
销量过于集中在某几款车型上
这里就不得不提及到2015年那个失败的战略“YOUNG NISSAN”,看看顺应而出的几款车型,西玛、蓝鸟、楼兰,全部都铩羽而归,所谓的看清了中国年轻消费者想要什么,最终结果似乎啪啪啪的打了决策者的脸。
(东风日产70%销量由轩逸、逍客、奇骏提供,其他仅为30%)
再看看现在东风日产的销量报告,基本上40%的销量都是由轩逸带来的,剩下奇骏、天籁、逍客三分剩下的60%。这也就是以为着说,只要这四款车某一款出现一点瑕疵,给日产带来销量影响是非常大的。
不仅如此,从去年到今年推出的全新天籁、改款逍客和全新轩逸就能看出来未来日产打算走一条什么路,虽然三款车型看起来都更年轻了,但是骨子里的东西没有变化,配置大都延续着旧款上原有的配置,没有突破创新。
近几年的产品没有“亮点光环”
从去年到今年,东风日产的热销车型:改款逍客、全新天籁和全新轩逸上,没有太多能让消费者感觉到不错的“亮点光环”。
同样是换代上市,全新的东风本田XR-V更换了更强动力的发动机,相比之下日产逍客仅仅更换了前脸的设计,配置变化都微乎其微。而且本来逍客就是站立在紧凑级SUV的一员,现在都要被迫降价与小型SUV竞争,说的好听点是错位竞争,但是说的难听就是同级根本没有竞争力。
轩逸更是如此,在全新轩逸上市之前,十几年前的经典轩逸都还在卖,要设计没设计要配置没配置,简直是欺骗消费者的感情。全新轩逸来了以后,几乎和逍客改款同样的套路,换了一个外观,配置还缩水了。相比之下,广汽丰田的全新雷凌则是脱胎换骨的变化,底盘、内饰、配置全面提升。
全新天籁同样如此,虽然看似有了“VC-TURBO”可变压缩比的发动机加持,但是消费者真的需要这款发动机吗?毕竟全新的技术会带来更高的后期用车成本。而且将重心放在研发发动机上忽略了其他的提升,全新天籁也失去了B级车应该有的质感和空间,粗糙的内饰做工,让“天籁公爵”脸面何存?
(全新天籁顶配后排)
(天籁公爵后排)
结语:时代在进步,消费者的眼光也变的更刁钻,只有实打实的提升产品力才是现在车企唯一的出路,靠着一味的降价只会慢慢把之前积累的口碑消耗完,东风日产如果还不改变策略,在未来竞争更激烈的中国市场,将会走进一条死胡同。
微信、QQ、支付宝扫一扫手机阅读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