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险承保亏损,对今天和未来的电车市场和产业会产生哪些影响?
导语——车市热点问答(第283期)
网通社汽车研究院院长 何仑
去年我国新能源车(可全部或部分由电机独立驱动的汽车,简称:电车)险承保亏损57亿元,137个车系赔付率超100%,节前《中国银行保险报》爆出的这则资讯震撼了车圈,成了迄今为止新能源汽车最大的利空消息。它对今天和未来的电车市场和产业会产生哪些影响,值得人们特别关注。
问:您怎么看电车险承保亏损问题?
答:这是电车安全和质量问题不断恶化的必然结果。
去年5月以来,我先后发表了《安全和质量,刺破电车泡沫的关键一针?》、《电车的自燃与自残》、《车圈第一大歪风邪气:要速度,不要命》、《车圈第二大歪风邪气:要颜值,不要底裤》、《三重利好,燃油车重整山河?》、《“油电同权”为何难产?》等一系列评论,重点谈的都是电车的安全和质量问题。
我觉得这会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铺天盖地的是各种的遥遥领先、最好、最强、最佳、超高性价比之类的,而电车的重大缺陷和安全、质量问题又被合谋强行遮盖,市场口碑形成的自然过程被人为阻断,加上电车保有量还不够大,使用时间还不够长,质量问题的总量还不够多,负面口碑传递到多数信息不对称的消费者那里还需要一定时间,即便传递到了,只要量还不足够大,或者火还没有直接烧到自己身上,他们就会继续被各种的遥遥领先所裹挟、所左右。
至于电车险赔付率高的问题,那是必须的,但高到能把保险公司这样的铁公鸡干翻了,我还没敢想过。毕竟,以国内保险公司的强势和精明,做到承保业务稳赚不赔才是硬道理,要亏损也是拿用户的保费乱投资或违法乱纪的结果。
现在看来,电车承保业务严重亏损,将成为刺破电车泡沫的关键一针,其实还是电车安全和质量问题滚雪球失控的必然结果。
问:有电车专家对电车险承保亏损数据是否经过监管部门核实有疑问,您怎么看?
答:监管部门是否核实过我不知道,但可以从常识和逻辑上做一些判断。
首先,这两年电车拒保、拒赔、保费高涨的消息满天飞,盖都盖不住了,承保亏损并不意外;再有,谁都知道发展电车是国家战略,保险业发布不实信息打脸电车战略,谅他们没这个胆;此外,承保亏损据说已有3年,原来不对外发布,恐怕是要“顾全电车战略大局”,而且承保亏损的也只有电车保险和短期健康保险这两项业务,保险公司总体上还能承受,但电车险承保业务持续亏损,而且是巨亏,就难以承受了,顾不了那么多了,说什么也不想继续为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的电车做贡献,一咬牙发布电车险承保巨亏的消息,估计是要为大幅度提升电车保费、增加更为苛刻的理赔条款做铺垫。
(图片来源网络)
当然,监管部门要不要核实电车险承保亏损数据也的确是个问题,但有些数据更为重要。比如,这两年到底有多少辆电车自燃?自燃率是多少?电池衰减过快、智障、智残、死机、刹车失灵、自然崴脚、快速生锈、车内空气污染等五花八门的毛病和对消费者的伤害等等,有相对完整、可信的统计数据吗?
特别是,去年3月,中科院某院士引用有关部门披露的数据,得出结论说燃油车自燃率高于电车,颠覆了市场原有认知,震撼了业界,但很快就被人质疑,该院士作为利益相关者对相关数据做了移花接木、张冠李戴的处理,不仅把原始数据中“火灾”和“自燃”的数据混为一谈,更把大量电动自行车火灾、自燃的数据安在燃油车身上,涉嫌造假贩假。
面对强烈质疑,这位院士一言不发,有关部门也不吱声,还干脆不再更新相关数据,在网上我只查到1月15日应急管理部发布的2024年电动自行车火灾数据。结果是,至今还有很多利益相关者不知疲倦地拿那个不靠谱的“权威结论”来忽悠市场和消费者,继续玩“燃油车天塌了”、“油车被彻底淘汰”之类的舆情把戏。
正常的逻辑是,有关部门加强监管,放开舆论监督,厂家被迫改进,电车安全和质量明显提升,市场切实感觉到这种进步,如果这个时候保险公司还是一口咬定电车险承保巨亏,那用不着监管部门核实,车企和消费者就不会相信。
问:电车险承保业务巨亏的确是电车自身毛病太多的必然结果。我记得前年您还在《上海车展凸显汽车业三大标志性变化》这篇文章里说,那些高颜值车型,除个别细节还有不足外,整体制造工艺、品质都显得相当不错,配得上出色的设计,说明主流自主品牌已经越过了“品质”这个门槛。这才不过两年,电车的安全和质量就成了大问题,主要原因到底是什么?
答:我为自己两年前的那个说法感到惭愧。我当时认为,中外双方经过近40年的合作和共同努力,已经在中国建立起了一个国际标准的汽车研发、制造体系和供应链,基本解决了汽车的质量问题。没想到不到两年时间,汽车安全和质量就一下子倒退了20年,不少电车害了消费者,也成了保险公司的烫手山芋,甚至成了地下车库杀手、社会公害,被冠以“工业垃圾”的恶名。
反思一下,我错就错在自以为电车作为新事物,是在油车奠定好的安全、质量标准和认证体系基础上开发制造的,没想到不少电车品牌为了所谓弯道超车,把好不容易建立起的这一整套体系打成了碎片,灵活应用、各取所需,各种的遥遥领先、快速迭代、冰箱沙发大彩电等等成了新标准,连车辆最基本的使用寿命、报废时间也要削足适履了;让用户拿自己的命冒险做路试、跑数据、当小白鼠,成了行业惯例,美其名曰是互联网思维的一大特点——强调用户参与和反馈(参见《“高阶智驾”,车主成倒贴的小白鼠?》);电车的技术开发制造门槛低到惨不忍睹,连口香糖、空调、电视、房地产厂家都敢进来混(参见《炫迈造车,满天飞猪,合资车企还有救吗?》)。这种情况下,电车安全、质量问题泛滥成灾,把保险公司干翻,也就顺理成章了。
关键是电车的安全和质量问题从一开始就被有关各方默契或合谋掩盖、淡化,很多电车只是看上去很美,加上弯道超车、遥遥领先的声音铺天盖地,连我这种早就对电车持怀疑态度的所谓业内人士也被忽悠了,丢了定力,曾一度想买一辆电车作为家庭的第二辆车。后来,试乘试驾了多款电车,也得知了很多负面案例,直到去年4月北京车展过后,才改变了看法。而电车的问题随着保有量暴增,伴随疯狂内卷而来的偷工减料、粗制滥造,已经一发不可收拾,进入了大跃进模式。
问:您刚才说早就对电车持怀疑态度,很有意思。我最近还看过您13年前写的一篇文章,叫《谁是电动车“大跃进”的始作俑者?》。我看到里面谈到的一些情况跟现状几乎一个样,像是今天写的。是不是说有两次电车大跃进?
答:是的。第一次大跃进始于2001年2月,作为863计划的一部分,科技部制定的“‘十五’电动汽车重大专项”正式启动,同一起跑线、弯道超车等业界流行的说法就是在那个时候提出来的。
在此前后,我作为《国际商报》记者,两次专程到汕头南澳岛“国家电动车试验示范区”采访,写了《电动汽车问题多》和《电动汽车有多大戏?》两篇报道。之后,电车的发展一直是我特别关注的重点,先后写了《电动车不等同于新能源汽车》、《电动车合资自主政府最好别插手》、《电动车市场等着政府的临门一脚》、《丰田电动车比我们领先几步?》、《两次踏空 丰田能否踩上新能源正点》等多篇文章,包括你刚才提到的那篇《谁是电动车“大跃进”的始作俑者?》。
这场电车大跃进搞了10年,付出了巨大代价,到了2011年电车销量也只有8000多辆,烂尾的新款电车、烂尾的充电桩狼藉一片,搞了个寂寞,于是有关部门和专家开始研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新方向”。
此后,电车年销量逐渐爬升,到了2018年终于超过了100万辆,稳了3年后,到2021年开始大爆发,猛增到超过300万辆,2024年更越过了1000万辆大关。
在我看来,这轮大跃进实际上是上一轮大跃进的延续,基本路数还是各种的军令状、各种的补贴和特权,触发点是工信部2017年发布的《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后来,2020年10月发布国家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也是一个关键节点。此外,还有两点对电车的影响很大,一是全球电动车领头羊特斯拉2014年宣布开放其所有电动车专利技术,二是2019年上海的特斯拉超级工厂开始投产。
实际上中国汽车产业和市场目前的各种奇葩乱象,都是电车大跃进造成系统性失衡的结果——销量靠喂奶、输血、激素在市场上遥遥领先,技术靠嘴炮在舆论场上遥遥领先,而汽车安全和质量相关的法规、广告法、反垄断法、反不当竞争法、劳动法、合同法、知识产权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等等都不是事儿,电车像一头失控的野兽一路狂奔,很快就变成一个超级巨婴,过足了瘾之后已经开始一步三摇了。
问:网通社整理的数据显示,乘用车市场电车占比从去年年初一路猛增,8月到顶,占比53.7%,之后开始逐月回落,12月开始跌幅增大,今年1月更大跌了8个百分点,降至41.5%。本轮电车大跃进像是走到了尽头?
答:是的,电车销量上的大跃进的确已经到了尽头。但最让人担心的是如何收场,会不会大面积烂尾、一地鸡毛。
目前看,虽然喊了快一年的“油电同权”没有任何进展,但电车市场份额已经连续5个月下跌,最近两个月又在加速,原因很简单,就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对电车的安全、质量、售后和保险严重怀疑,即便它又是免税、又是特权的,横竖就是不敢买了。这个时候,保险公司官宣电车险承保巨亏,相当于从背后给摇摇欲坠的电车巨婴捅了一刀,接下来3月1日《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检验规程》开始实施,又将是巨婴路上的一道坎,结果会怎样,你就想吧!
总体看,第一轮大跃进虽然出了不少应景的烂尾新车,和一些烂尾充电设施,但多少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教训,就算是付出了学费。可这轮大跃进的结果就麻烦大了。
首先是消费者手里的电车已经高达3100多万辆,其中有多大比例存在安全和质量隐患,会成为不定时炸弹,没人知道;其中有多大比例会因为厂家倒闭,失去了售后服务、联网服务而成为烂尾车,让消费者欲哭无泪,没人知道。
再有,2000万辆电车产能和相应供应链的至少一半估计要被废掉,有的必须改造,会浪费和继续消耗多少资源?天量的债务链断裂,会造成多大的债务危机,如何清算,随之而来的破产、兼并会毁了多少人的生计?海量的报废电池谁来负责,怎么处理,会造成多大的污染?
这些问题想起来就很恐怖。有关部门做好准备了吗?
问:那消费者怎么办?到底还要不要买电车?毕竟,有些品牌的电车还是很不错的。
答:电车还有好坏之分吗?那么多电车在街上自燃了,智驾或刹车失灵撞车了、无缘无故崴脚了,莫名其妙死机了,自动泊车出丑了,厂家和有关部门为保护相关品牌密切合作,使用各种手段遮挡车标,就是要让消费者看不出来这是哪家的车,只知道这是电车,说它们是天下电车一般黑也不过分。当然,特斯拉、奔驰、大众、丰田等外来品牌的电车不敢指望这种待遇,让其裸标示众成为坏典型也是人心所向(参见《中国汽车进入“某”时代?》)。
保险公司也很配合,前面那则电车险承保巨亏的消息说,137个新能源车系赔付率超100%,可就是不说这137个车系姓甚名谁,你让消费者怎么选?
保护几个品牌,毁掉一个行业,这就是有关各方从不同角度正在干的事情。至于到底应该怎么干,我之前已经说得够多了。
(图/文 网通社 何仑)三条消息扎堆出现,对燃油车来说可谓久旱逢甘露,但对电车来说则是不祥之兆。
主流合资品牌份额断崖式跌落,而自主品牌大干快上,为何如此大反差?
微信、QQ、支付宝扫一扫手机阅读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