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行业为短期销量疲于奔命时,奇瑞选择用28年的技术积淀,书写一部中国汽车从“追赶者”到“定义者”的进化史。
导语在2025年上海车展上,奇瑞展台被5000名海外嘉宾、53款重磅车型和“海陆空”技术矩阵填满。这不仅是奇瑞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技术秀场,更是一场全球汽车产业格局的预演——当多数车企仍在“价格战”中内耗时,奇瑞以一季度62万辆的销量新高和25.5万辆的出口战绩,向世界展示了一条技术驱动的突围路径。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奇瑞如何用“理工男”的执着改写游戏规则?答案藏在三个关键词里。
中国汽车的崛起,从来不是孤军奋战。”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李学用在车展上的宣言,恰好揭示了奇瑞的技术逻辑:与其在参数内卷中消耗,不如用开放生态重构行业标准。
2025年一季度,奇瑞新能源销量同比激增171.8%,这一爆发式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正是其“技术开源”战略的落地。在3月的“混动之夜”上,奇瑞宣布将鲲鹏混动核心技术专利免费授权,这一举动被业界称为“中国混动技术的诺亚方舟计划”。正如奇瑞品牌国内业务事业部副总经理祁素彬所言:“技术创新是奇瑞的立企之本,但我们更希望成为全球技术生态的共建者。”
这种“技术平权”思维,在车展上具象化为三大突破。首先鲲鹏超能电混CDM 7.0系统的热效率突破48%,比丰田THS高出近10%,却以开源模式降低行业技术门槛;其次捷途纵横G900水陆两栖车搭载800V高压平台,用IP68级防水设计颠覆越野车“油老虎”的刻板印象;同时,飞行汽车iBee与三体复合翼技术,将出行边界从公路拓展至低空领域。
“奇瑞不卷降价减配,而是卷标准、卷技术、卷品质、卷安全。”李学用的这句话,道破了技术平权的本质——用底层创新替代表面内卷。
当风云A9在南非高温沙漠完成3.65L/100km亏电油耗测试时,西班牙媒体惊呼:“中国混动技术比地中海阳光更普适。”这背后,是奇瑞对全球化战略的重新定义:不再简单复制国内产品,而是用“全球标准”倒逼技术升级。
祁素彬在专访中透露的“四高一强”技术体系(高性能、高节能、高安全、高智能、强越野),正是奇瑞应对全球市场的解题密码。
也正因如此,奇瑞产品已覆盖全球110个国家,海外用户超470万,每30秒就有一辆“奇瑞造”驶出国门。而车展现场百名外宾用方言直播的场景,更印证了其从“中国品牌”向“全球品牌”的蜕变。
在奇瑞展台的“未来创意坊”,全新QQ的改装车旁挤满了年轻观众。这款支持全域定制生态的A0级电动车,不仅是技术创新的载体,更是用户共创的试验场——5月即将启动的“千人千面”共创计划,将把用户创意直接转化为量产配置。
祁素彬提到的“与用户做朋友”,则通过产品共创、文化共生及技术共研三个方面进行了最好的表达。风云E05从成都车展的概念到量产,70%的功能迭代来自用户建议;“村超超热爱”公益IP累计触达1.2亿人次,将品牌价值融入地域文化;AI智舱系统通过用户行驶数据自进化,实现“越用越懂你”的交互体验。
这种“共治生态”的商业价值,在风云A9上得到验证:盲订突破5.3万台,其中30%订单来自老用户推荐。当车企还在追逐流量时,奇瑞已构建起“用户-技术-市场”的飞轮效应。
而这场始于用户端的革命,最终反哺了奇瑞的全球化进程。 在巴西,由当地用户投票命名的OMODA C5成为年度爆款;在东南亚,车主自发组建的“奇瑞混动俱乐部”甚至承担了部分售后培训功能。正如祁素彬所言:“真诚往往最能打动人。”当用户从消费者升级为共建者,奇瑞的全球版图便不再是冰冷的销量数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
站在1630万全球用户的肩膀上,奇瑞的野心不止于上海车展的镁光灯。从混动技术开源到飞行汽车试飞成功,从“出海1.0”的产品贸易到“出海3.0”的技术出海创全球品牌,这家“技术偏执狂”企业正在证明:汽车产业的终极竞争,不是参数的堆砌或营销的狂欢,而是对技术深度的挖掘、对用户价值的敬畏、对全球生态的共建。
正如祁素彬所强调的:“奇瑞像‘老黄牛’一样坚持长期主义。”当行业为短期销量疲于奔命时,奇瑞选择用28年的技术积淀,书写一部中国汽车从“追赶者”到“定义者”的进化史。这场始于上海车展的技术突围,或许正是全球汽车产业格局重构的序幕。
(图/文 网通社 陆宏伟)微信、QQ、支付宝扫一扫手机阅读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