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前位置: 网通社汽车 > 独家报道> 哪家跨国车企丢了魂?

    哪家跨国车企丢了魂?

    来源:网通社 原创 2025-07-10 09:55

    收藏 何仑

    追求“中国速度”成了一些品牌的口头禅,问题也随之而来。

    导语

    ——车市热点问答(第293期)

    网通社汽车研究院院长 何仑

    这几年,造车新势力品牌和一些中国传统车企的新能源汽车,把中国车市卷成了冰火两重天。身处冰层的跨国车企自然不会善罢甘休,反思之后,开始向中国品牌学习,其中,追求“中国速度”成了一些品牌的口头禅,本土化的一个新元素,并体现在了一些新车、新技术的开发和生产上。

    于是,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最新的案例是,日前多地奔驰车主遭遇‌车机系统瘫痪‌,表现为导航失效、CarPlay无法连接、语音控制失灵等,影响日常使用体验。这意味着什么?

    网通社:从车机瘫痪的处理过程和结果上看,奔驰还算得上是一个负责任的企业。但造成这种问题的背后原因,会不会是和片面追求“中国速度”有关?

    何仑:我注意到奔驰官方近两年来把“奔驰标准,中国速度”作为一大亮点来宣传,这个口号本身还是比较平衡的,没什么问题。

    从实操层面看,奔驰中国团队仅用时12个月,就完成了L2+导航辅助驾驶系统从项目启动到产品落地项目,全球下一代后排娱乐系统的软件开发也只用了18个月时间,和自己以前相比,和其它跨国车企相比,的确很快。

    关键是结果。如果单单是车机系统出了大问题,还不足以说明和“中国速度”有关。但两年来,主要因软件和热失控造成的奔驰电车自燃案至少有10起,还有说是11起,在跨国车企中高居榜首。这样看,还说和“中国速度”无关,恐怕难以令人信服。

    哪家跨国车企丢了魂?-图1

    哪家跨国车企丢了魂?-图2

    网通社:一些跨国车企都在谈“中国速度”,您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何仑:主要是它们被一些中国车企超快的新车开发节奏搞懵了。这些车企可以把新车开发周期从常规的36-60个月缩短到‌9-12个月‌,居然还能在市场上攻城略地,这让一些跨国车企压力山大、魂不守舍了,忍不住要在“中国速度”上跃跃欲试。

    去年有家跨国车企请中国媒体参加“新车密赏”,其间大谈“中国速度”。在和这家车企高管们交流时,我主要说了这样几点看法:

    一是车圈里的“中国速度”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抄袭和粗制滥造。最新的案例是某新势力品牌,从官宣造车,到第一款车上市,用时不足3年,路试还没做完,车就上市了,结果是质量问题一大堆。还有数不清的电车自燃、智障、死机、崴脚、生锈案,都与一些品牌狂卷“中国速度”有关。你们强调“中国速度”,在内部论功行赏时讲讲也就算了,在市场上做宣传恐怕讨不到什么好处,起码我就会怀疑你们因为强调速度还能不能保证质量;

    二是安全、品质、技术、可靠性、耐久性、高标准、严流程是你们的看家本领,和中国车企拼速度、拼成本,你们永远卷不过。一些中国新品牌方方面面卷无底线,甚至敢让用户来做智驾试错、数据采集,用户因为爱国情怀、宗教品牌信仰,也乐于做小白鼠,出了多大的问题,上上下下都有人护着车企,而你们是老品牌,还是外来,要面子,有底线,所以,“中国速度”对你们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把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成“亮点”来宣传,效果不会好;

    三是如果非要和“中国速度”沾边,可以强调“高效推进中国业务”。你们讲了一些具体问题,比如大幅改进了产品开发的决策和执行机制,比如总部和中国本土相关机构相互协作,利用时差实现产品接力开发,大大加快了进度等等,实际上都是这个意思,也挺好的。同时,还要特别强调自己的传统优势。如果被一些新品牌的“中国速度”带偏了节奏,丢了自己的魂,那就完了。

    从后来的情况看,我的这些话似乎被这家车企听进去了。

    网通社:您刚才两次说到跨国车企“魂”的问题,一是说魂不守舍,二是说丢了自己的魂。关于“魂”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最近有人在炒作“奥迪把灵魂交给华为”,因为新一代国产奥迪AL搭载了华为智驾技术。您怎么看?

    何仑:我赞成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的说法:自动驾驶技术不是灵魂。

    哪家跨国车企丢了魂?-图3

    其实,驾驶辅助系统(ADAS)只是整车上的一个技术模块,可以是华为的,也可以是博士的,还可以是大陆的,或者是Momenta的,总不能说用了谁的模块,灵魂就是它的了。

    从正常的造车逻辑上讲,整车是母体,驾驶辅助系统作为一个技术模块是要融入进来,成为这个母体的一部分。如果相反,让整车这个母体融入一个技术模块,成为这个模块的一部分,那就满拧了。

    对跨国车企来说,任何一个外来的先进技术,无论是变速箱、发动机、ESP,还是驾驶辅助、车机,或者是三电,要融入自己的新车,都是开发过程中的一大难题,都一定要让这类技术模块融入自己的品牌体系,满足自己的安全、性能、质量和设计标准,通过自己的匹配测试流程,为的是最终出来的车一定是自己的孩子,有自己独特的基因,而不是别人的,更不是对手的(参见《买电车到底该信谁(2)?》)。特别是豪华品牌,最怕的就是同质化、雷同。

    至于有人非要说“奥迪把灵魂交给华为”,有他自己的想法、目的,你可以就那么一听,不必认真。

    哪家跨国车企丢了魂?-图4


    (图/文 网通社 何仑)
    文章标签: 新能源车 责任编辑:奚筱林
    0条评论

    预约试驾

    微信、QQ、支付宝扫一扫手机阅读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