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前位置: 网通社汽车 > 行业评论 > 奇瑞,从浮躁到踏实

    奇瑞,从浮躁到踏实

    来源:网通社 2013-04-18 22:55

    收藏 何仑

    奇瑞要“回归一个品牌”,要“匠心回归”,换了LOGO,“从初期的快速发展,到专注技术、注重品质、依靠科学体系和国际标准流程的战略转型”,打造“技术奇瑞”,并为此举行了气势如虹的发布活动。这次奇瑞是否真正认定了自己的发展路数?结果会如何?

    导语

    奇瑞,从浮躁到踏实-图1

    何仑:国际商报汽车版主编 网通社首席评论员

    奇瑞要“回归一个品牌”,要“匠心回归”,换了LOGO,“从初期的快速发展,到专注技术、注重品质、依靠科学体系和国际标准流程的战略转型”,打造“技术奇瑞”,并为此举行了气势如虹的发布活动。这次奇瑞是否真正认定了自己的发展路数?结果会如何?

    在中国,恐怕没有哪个汽车企业像奇瑞这样,尝试过如此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发展招数,经历如此之多的转型;也没有哪个企业能像奇瑞这样,虽然长期亏损,却时常能有大手笔的投入。

    在产品开发方面,从照猫画虎的逆向开发,到“戳穿跨国公司研发神话”的超速整合集成开发,到如今国际标准流程的正向开发;在产品战略方面,从单一车型,到孩子多了好打架,低、中、高端车型一把抓,到如今的大幅度精简车型;在品牌和营销方面,从单一品牌,到多品牌,到如今的“回归一个品牌”(不包括合资品牌);在企业发展模式上,从自主品牌专业旗手,到想合资却合资不成便反对合资,到如今搞了两个合资企业……除了没有像上汽和吉利那样收购国际品牌外,中国大大小小几十个自主品牌车企干过的大事,奇瑞差不多都干了。

    如果挑出上述4个方面最后的4个“如今”,你会觉得奇瑞的路子没错。但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这不是事后诸葛亮,9年前,在《奇瑞,戳穿神话还是创造神话》一文中,我对奇瑞“戳穿跨国公司研发神话”,仅用3年时间就自主研发出3个平台和4个系列车型,还准备推出高档C级车,急速扩张,却忽视产品质量等,提出了质疑,并写道:“面对现实,奇瑞似应集中精力加大对产品制造工艺、管理和服务方面的投入,将现有车型真正做成精品,全力维护和提高自己的品牌形象,而非急于扩大产能;在推出新车型方面应特别谨慎,三思而行,尽可能弱化‘不遵守游戏规则’(抄袭)的形象。前者将使奇瑞品牌在未来可能的合资形态下具有生存下去的最高价值,后者将使潜在的合资伙伴不至于望而却步。毕竟,在这个全球化的市场上,已经没有了产量在100万辆以下的轿车厂家独立生存的余地。这不是一个民族情感问题,而是一个中性的市场规律和残酷的现实问题。出于情感,中国人无一例外地愿祝奇瑞好运,创造真正的奇迹;出于理性,人们不必为作为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开发和自有品牌旗手的奇瑞有朝一日与外商合资而愤怒。”

    这不是什么先见之明,我相信,奇瑞肯定有不少人有着类似的担忧和想法。但那是一个自主品牌“大跃进”的年代,泼冷水的人遭人唾骂,跟着一起浮躁则能获得强大共鸣;面对的是如饥似渴的市场,背负着来自政府部门的巨大压力。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内部的明白人人岂敢反潮流?

    如今,潮流转向,自主品牌吃尽了逆向开发、野蛮成长、“高端突围”、多品牌战略之苦,作为民企的吉利和比亚迪率先踏实了下来,开始转型(同样是民企的长城一直很踏实,也一直很成功),而奇瑞由于国企无法避免的特殊原因,转型起来就要慢半拍。看看坐在发布会现场前排那些包括退休部长、发改委、地方政府各部门的要员,你就会明白,奇瑞转型本身及其未来会有多难。奇瑞一直需要来自政府部门的补贴和其他优惠政策,政府部门又有自己的政绩诉求,而且由于部门的不同乃至相关负责人的特质不同,诉求本身也是多样化的。这些诉求都会以政府干预而且是外行的方式来影响奇瑞的转型,而如何在追求短期利益的政府干预和以循序渐进为特征的汽车企业自身发展规律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点,过去是、未来也将是奇瑞面临的一大挑战。但无论怎样,奇瑞已经开始走上了正轨。

    前北美大众汽车副总裁、现观致汽车副董事长石清仁说:在你正真知道该做什么之前,你至少要先做两到三代车型。在我看来,奇瑞其实一直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就是要“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但却一直没有解决好怎么做的问题。从1997年干汽车,到如今16年,整整两代车型,奇瑞尝遍了酸甜苦辣之后,终于认定怎么做汽车了。

    奇瑞对未来有很多说法,大都不错,只是我不大看好“技术奇瑞”的口号。丰田现代在全球汽车市场上后来居上,在技术上主要是跟随,主要靠质量和性价比(包括服务),还有就是起亚靠设计翻身。即使是在今天,丰田除了绝对领先的混合动力技术外,少有其他领先技术,现代起亚就更甭说了,但它们依然能在全球市场上叱咤风云。大众技术领先,一个DSG风波造成了多大损失?比亚迪搞“技术、品质、责任”,除了它在电池和电动车技术方面确有领先优势外,人们更看中的是其“2年内平均故障小于1”的IQS 10质量控制标准,以及4年10万公里超长质保。在产品质量、品质、性价比和服务尚未积累起良好口碑的情况下,奇瑞要搞成本高、风险大的技术领先,就有些好高骛远了,那应该是至少10年以后的事情。但愿这只是说给政府官员听听的口号。

    我以为,奇瑞未来重点工程的顺序似应是:品质第一,成本第二,设计第三,技术第四。

    所以,在奇瑞的种种变化中,我最看好两样东西:一个是奇瑞“iAuto汽车核心技术概念平台”中的“智衡整车精益标准体系”;另一个是一支国际化的研发团队。前者强调“国际水平的严苛工艺标准”,“更符合国际标准的整车质量”,这是对以往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纠正,对消费者来说最实在;后者由美国、欧洲背景的专业人才主导,阵容堪称豪华,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也是执行国际标准研发、生产流程的保证。有了这两点,估计奇瑞新一代车型至少在性能和质量上错不了,如果设计能像起亚那样跃上一个层级,达到在日内瓦车展获大奖奇瑞TX概念车那样的水平,那将是锦上添花,好日子就会来了。

    在发布会上,奇瑞董事长尹同跃说:“一路追逐梦想,一路孜孜以求。梦是甜蜜的,但追梦的过程是痛苦的。尽管奇瑞过去经历了一些挫折、走了一些弯路,但只要我们还有梦,所有的一切都将成为宝贵的财富。”我以为,这“所有的一切”将不止是奇瑞的宝贵财富,也将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宝贵财富。

    责任编辑:郭小彬
    0条评论

    预约试驾

    微信、QQ、支付宝扫一扫手机阅读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