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前位置: 网通社汽车 > 独家报道> 刺破电车泡沫的关键一针

    安全和质量,刺破电车泡沫的关键一针?

    来源:网通社 原创 2024-05-31 09:20

    收藏 何仑

    电动汽车爆炸式增长中,那些被忽略或刻意掩盖的问题开始不断显现……

    导语

    ——车市热点问答(第270期)

    网通社汽车研究院院长 何仑

    最近,一篇题为《高盛最新报告:不止中国,全世界电动车都卖不动了》在业界引发争议。电车的前景到底怎样?

    网通社汽车

    问:您怎么看这篇报道?

    答:高盛报告说的是纯电动车不好卖,但HEV(混动)和PHEV(插混)在“加速增长”。而在中国,HEV(混动)不属于新能源汽车,除纯电动车和PHEV(插混)外,销量较大增程电动车也是新能源汽车。所以,高盛的说法与中国对新能源汽车或电车的定义并不完全吻合,用来分析中国市场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还有,就是高盛认为有三个主要因素阻碍电动车普及:二手电动车的价格下降,政策变化的不确定性,快速充电站的短缺。但它忽略了一些中国市场的特殊性,而这些特殊性可能导致更糟的结果。

    问:哪些特殊性?

    答:首先是电车(包括纯电、增程和插混)的安全和质量问题。这几年,电车爆炸式增长,3年间销量从130万辆暴增到去年的将近1000万辆,市场占有率从13%激增到去年的31%,中国已经站稳全球电车产业和市场之巅。

    这事看上去太美了,但另一面也很丑陋:一些没经过或缺乏市场检验的新品牌、新车、“遥遥领先”的新技术在忽悠和迷信中蹿红,沙发冰箱大彩电,还有不靠谱的所谓“高阶智驾”、智舱,成了新车标准,消费者成了倒贴的小白鼠;流量为王成了汽车营销的第一信条,各种嘴炮竞赛越来越耸人听闻,越来越没有底线;萝卜快了不洗泥、慢工出细活、一分钱一分货、路遥知马力、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等,这些造车、买车、用车的基本常识被淹没了;“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上天”,成了企业的座右铭,无论原来是干什么的、懂不懂汽车、有多大本事、有多少资源,各种阿猫阿狗都敢在资本和地方政府的撺掇下,争先恐后地往电车的风口上挤,往一个靠各种补贴、优惠过日子但还是普遍亏损的产业里钻,而且不计成本、不惜代价、不讲武德,狂卷“致敬”、“借鉴”、“对标”,狂卷新车、新技术、新概念的出土速度,狂打价格战;至于站在风口上的猪能不能飞起来,或者飞起来后风没了会不会掉下来摔死,那是以后的事,万一成功了呢(参见《国产保时捷”牵出车史旧案》、《“电动车孤岛”关键是怎么个“孤”法》、《北京车展,“挺绝望的”盛宴?》)?

    在这种爆炸式增长中,在各种颠覆常识和逻辑的狂卷中,在过于宽松的监管和舆论环境中,那些被忽略或刻意掩盖的问题开始不断显现,各种的电车自燃、设计或质量问题导致的事故、让人难以忍受的毛病等频频曝光。最让人担心的是,这些安全和质量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就有可能达到一个大面积爆发的临界点,导致一场对电车的信任危机,电车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抛弃,遭到严惩的不仅有那些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的车企,还有它们背后资本和地方政府,而那些本来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做电车的企业也会被拉下水,跟着倒霉(参见《“高阶智驾”,车主成倒贴的小白鼠?》)。

    网通社汽车

    问:除安全和质量问题外,还有哪些特殊性?

    答:就是政策的可预见性问题比较严重。谁都知道过去和现在的电车市场是政策市,但未来会怎样?各种补贴、优惠政策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退出,这个问题反复了几次,结果怎样?想退出,没那么容易。

    我的看法是,汽车已经超越房地产,成中国经济第一支柱,占GDP的10%,但其中30%的电车是靠补贴和各种的优惠过日子,这本身已经很可怕了,根本不可持续。今年1-4月,电车占比又进一步膨胀到了37%,还有权威部门预计2035年电车渗透率超50%的目标或提前十年实现,这哪里是什么可庆可贺的事,简直是荒诞不经了。

    试想,靠着各种补贴和优惠电车产业膨胀到如此庞大的规模,如果没了补贴和优惠撑得下去吗?会不会一地鸡毛?这些补贴、优惠还能坚持多久,还退得下去吗?怎么退,要退多长时间,会造成多大代价?都说退出是必须的,但的确是太难了,因为地方和电车已经被相互绑定。过去6年已经死了400多家电车企业,剩下100多家都是地方千难万难保下来的心头肉,即便上面下令去产能,地方也会以死相拼,死给你看,要死也是别的地方先死,要么大家一起死,这是地方与中央博弈的惯招。

    我再次想起了卡夫卡的名言:无论规则多么离奇荒谬不合逻辑,大多数人都会毫不犹豫的遵守。因为遵守它,事后才会付出代价;不遵守它,立刻就会付出代价。总之,早晚都会付出代价。

    不同的是,事后付出的代价会更大!

    问:地方有那么大能耐吗?

    答:千万不要低估地方的本事,这几年的地方债和房地产危机,哪一个不是地方亲手酿成的?刚才提到过,电车渗透率超50%的目标将提前10年实现,问题是为什么会提前10年?无非是地方和资本看到了电车风口,干劲冲天、用力过猛、不惜代价,导致结果远超有关部门的预期,说白了,就是计划失算了、失控了,这在以往其他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并不鲜见。

    这绝不是什么好事。汽车业涉及的范围太广,我常引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里茨的一句名言:“对于一个经济学家来说,一辆汽车可用来解释经济学的几乎全部内容。”

    电车包括智能化电车作为汇集了多种新技术的产品,造成各种新问题是必然的,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爆发,大到国家、中到汽车行业、小到企业做好了应对这些新问题的准备了吗?与其相应的体系能力跟得上吗?那么多新车都通过了市场的考验吗?“肮脏的煤电”问题何时解决?电价能否维持现有水平?充电设施跟得上吗?电车销售价格补贴、免购置税、免养路费等种种优惠还要持续多长时间、花多少钱?巨量的废旧电池该如何处理,会消耗多少资源,会不会造成生态灾难?面对新产品、新技术带来的新风险和新问题,电车消费者的利益如何保障?与所有这些问题相关的政策法规能不能跟上?

    本来这些问题可以在一个长期计划之中,随着各种新问题的出现,循序渐进地得到解决,可电车却猛然间一骑绝尘、遥遥领先了,把相应的体系摔在了身后,结果会怎样?就像一场汽车拉力赛,比赛规则缺苗断垄、组织管理残缺不全、安全保障毫无头绪、后勤服务严重拉跨,赛车却像一群野兽出笼,一路狂奔中相互间各种嘴炮、别车、撕咬、碾压不断,各种寡廉鲜耻地抄近道,各种的刹车失灵,沿途撞死撞伤多少人、撞毁多少财产都不是事儿,也没人管,遥遥领先才是王道。我说过,我们曾为电车“营造了一个无与伦比的温室环境” (参见《车圈里的“嘴炮”与“唱衰”》)。而现在,这个温室已经迅速异化成了险恶的丛林。

    问:您认为,该怎样改变电车发展这种乱象丛生的局面?

    答:关键是要解决电车泡沫的问题,把过快的发展速度降下来、稳住。刺破泡沫有大概有3种方式:一个是各种补贴、优惠措施退坡,让车市回归到一个正常的竞争环境;二是没戏的车企知趣退出,别赖在那里瞎搅合;三是安全、质量问题大面积爆发,导致很多消费者抛弃电车。

    问:可按照您前面的说法,第一种和第二种方式难度很大。

    答:没错。国家级补贴和税费减免措施退坡相对好办些,关键是掌握节奏、顺序和力度,尽可能减少风险和代价。

    但地方就难了,已经半大不小甚至已经做大的企业死了,留下一片烂尾、一堆垃圾和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谁来担责?按官场的潜规则,只剩向车企继续输血一条路,除非碰巧大换班,正好甩锅,还可以来一个拨乱反正。

    车企嘛,你就甭指望他们能像苹果那样明智地选择放弃,即便想放弃,官场不答应也不行,所以只剩下进一步偷工减料、粗制滥造,把价格战打到弹尽粮绝这一步,这与正常市场竞争环境下的价格战和优胜劣汰根本就不是一回事,结果虽然是泡沫最终破裂,但场面会十分惨烈,代价特别巨大。

    这种狂卷致死的价格战是中国车市的第三个特殊性,也是第二个特殊性合乎逻辑的结果,就像以往被记录在案的很多事例一样。

    问:看来,安全、质量问题大面积爆发,刺破泡沫的可能性最大?

    答:这也是人们最不愿意看到的,因为最倒霉的是消费者,他们不知不觉地为各种“遥遥领先”的智能电车做了倒贴的小白鼠,花钱买罪受不说,搞不好还要搭上性命。

    现在,电车自燃、智驾失灵、智舱死机和各种质量问题已经够多了,有关部门也看不下去了。据报道,5月27日,工信部发布《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征求意见稿),以替代旧有的GB38031—2020标准,新标准做了一系列修改,其中核心逻辑就是提高对动力电池的安全要求,最终的目的是要达到电池发生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让车内乘员有足够逃生时间。

    报道中的一段话耐人寻味——

    网通社汽车

    其中的关键词是“行业调研问卷调研”和“技术储备”,还有几个时间点。细品一下,动力电池安全的现状到底啥样,你就自己掂量吧。

    如今我国电车的保有量已经超过2000万辆,随着大批车型的不断老化,各种未经市场检验的问题和风险会不断增加,一旦失控,对电车将会造成毁灭性打击,来一次矫枉过正,那时,笑到后来的会不会是油车、混动?

    10年前,丰田曾创造过17年700万辆混动车型电池零事故的奇迹(参见《丰田混动电池零事故奇迹的背后》),到去年,已经是2000多万辆车电池零事故。我们就不能从中向真正的世界第一学点什么吗?


    (图/文 网通社 何仑)
    文章标签: 电动汽车 责任编辑:奚筱林
    0条评论
    MODEL X 询底价

    72.49-82.49万

    品牌:特斯拉

    级别:SUV

    参配 文章

    预约试驾

    微信、QQ、支付宝扫一扫手机阅读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