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前位置: 网通社汽车 > 独家报道> 新能源市场如何理性发展

    新能源车市场该适度降速了?

    来源:网通社 原创 2024-06-20 17:13

    收藏 魏微

    极度内卷过后,如果造成多输的局面,这恐怕更不是中国汽车工业应该看到的前景。

    导语

    网通社评论  当车企开始像互联网公司一样频繁裁员,这个市场会好吗?

    根据媒体不完全统计,自2023年下半年至今,已有超过13家车企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裁员。其中合资车企的裁员传闻频上热搜。近期,据媒体报道,由于补偿方案优厚,广汽本田裁员名额甚至“供不应求”。据了解,此次广汽本田裁员规模在1700人左右,多为一线岗位。另一传统合资企业上汽通用,也在不久前陷入产能利用率下降到53%、或年内裁员30%的传闻中。今年5月,据传一汽-大众也进行了一次涉及约700人规模的裁员。

    丰田、大众、通用、宝马奔驰、本田等等海外汽车集团在中国均有合资企业,每家合资企业在中国拥有多座工厂,不仅有整车制造,还包括发动机等核心零部件的生产,部分企业在华还设有研发中心、设计中心等机构。

    可以说,每一家传统车企体量之大,加上汽车产业链之长,因此他们的裁员必将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甚至可能引发社会问题。

    早在2023年11月在某行业论坛上,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高级执行副总经理董长征就曾预言道:“合资公司(股份)是50对50,期待合资公司的失败绝不是中国汽车工业应该看到的前景。

    当时这话引起了一些波澜,但彼时已近年关,“我国超越日本成为第一大汽车出口国”、“中国汽车年产销量有望双双站上3000万辆台阶”,“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首次超过40%”等历史性突破接连而来,因此董长征的发言没有被进一步发酵,也没有引发更广泛的讨论。

    仅仅时隔半年,市场光景似乎正在应验预言:有关合资车企裁员、停产的消息越来越频繁。

    合资车企正在经历30多年历史上未曾有过的至暗时刻。

    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市场数据揭开了答案的冰山一角: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正在被自主品牌快速抢夺。

    乘联会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5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49万辆,同比下降21%。其中,德系品牌零售市场份额为18.6%,同比下降2个百分点;日系品牌零售份额为14.8%,同比下降3.2个百分点;美系品牌市场零售份额达到6.7%,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此消彼长之下,5月份自主品牌国内零售份额达到57.6%,同比增长7.3个百分点

    自主品牌攻城略地的利器无他,正是新能源汽车。

    网通社汽车

    乘联会数据显示,5月新能源车市场零售80.4万辆,同比增长38.5%,环比增长18.7%。5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47.0%,较去年同期33%的渗透率提升14个百分点,环比提升3.3个百分点。5月常规燃油车零售91万辆,同比下降23%,环比增长6%;1-5月常规燃油车零售482万辆,同比下降9%。

    一组更直观的对比是:5月份国内零售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为71.2%;而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为7.5%。

    这组数据背后透着深深的寒气:合资车企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布局之慢、市场对其新能源产品的接受度之低,惨不忍睹。

    但讽刺的是,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高歌猛进的同时,新车价格却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5月,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0.3%,涨幅与上月相同。其中,新能源小汽车和燃油小汽车价格分别下降6.9%和5.2%,降幅均有扩大。

    不难看出,新能源车价格降幅竟然比燃油车还高出1.7个百分点。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新能源汽车正在依赖低价去“卷”市场份额。

    对于消费者而言,自然希望新车价格越低越好,能用更少的钱买到更新、更智能的新车,当然是好事;但对于大部分新能源车企,这就是在赔本赚吆喝,这显然是不可持续的行为;对于行业而言,新车价格频繁、持续的下调,将会连锁引发二手车市场的价格体系错乱、崩盘。

    此外,大部分新势力品牌仍处于靠融资输血、靠“烧钱续命”的阶段。价格战之下,企业如果跟,就会卖得越多、亏得越多;不跟,就可能再也上不了岸。更可怕的是,如果企业资金链一旦断裂,就会前功尽弃,比如年初的高合汽车。可以说,跟与不跟,他们都如履薄冰,似乎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了。

    因此,裁员潮不仅波及合资车企,那些战略有误、销量不及预期的新能源车企也在裁员。

    网通社汽车

    例如在纯电动首车MEGA上遭遇滑铁卢的理想汽车,被传裁员比例18%、人数超过5600人。就连特斯拉上海工厂也在今年4月传出裁员超2000人。蔚来在2023年11月就进行了一波裁员。上汽旗下纯电品牌智己也传出“到期不续约”的变相裁员传闻。

    如果说合资车企因为新能源产品跟不上、燃油车产品更新换代慢、智能化水平低,导致失去市场话语权,而被迫裁员;那么,新能源汽车市场在高歌猛进发展的同时,也不停传出裁员、亏损卖车的消息,这更加凸显出了市场发展的失衡

    眼看情势危急,车企负责人们也不再藏着掖着了。

    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在“2024重庆论坛”上直言,“没有钱赚、没有效益,企业就不能生存”,当新能源汽车纯电占比达到50%的时候,建议政府部门研究推动“油电同权”。

    这一呼吁也引发了很多燃油车主的共鸣。他们认为,如果路上跑的车一半都是新能源汽车,但所有的养路费都由另一半的燃油车支付,这合理吗?

    但也有在这轮竞争中尝到甜头的车企负责人认为,“原材料价格降了,车企不降价才不道德”,还建议友商在价格战中“跟不起就不要跟”。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也在上述重庆论坛中说道:“‘价格战’就像我们围在一起打牌,量力而为,有人把牌打出来了,你们跟就跟,不行就不跟,不要置气,也不要掀桌子,一局不代表结束。”

    但这个“牌桌论”也引来了长城汽车的直接反击。在6月19日新一代哈弗 H6上市发布会上,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CGO(首席增长官)李瑞峰“隔空回应”道:汽车行业的市场竞争犹如一起上桌打牌,跟不上可以喊“过”。但如果桌牌上有人“出老千”,长城就要发出预警,站出来“敲桌子”甚至“掀桌子”。

    吉利董事长李书福直言,简单粗暴的价格战损害产业健康发展。他认为无休止的内卷和简单粗暴的价格战会导致偷工减料、造假售假和不合规的无序竞争,对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损害。

    不过,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则认为,“内卷”是良币驱逐劣币,是行业快速回归良性竞争的最佳方式。

    车企大打口水战的背后,其实也是市场极度内卷的情况下,大家对话语权、定价权的明夺暗抢。

    最后:

    2020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上,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组织全行业1000余名专家历时一年半修订编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以下简称“技术路线图2.0”)正式发布。

    “技术路线图2.0”提出:至203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比超过50%,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左右,节能汽车全面实现混合动力化,汽车产业实现电动化转型,商用车实现氢动力转型。

    网通社汽车

    2023年末,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原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2023第十八届中国汽车产业论坛表示:原来制定的2035年新能源汽车超过50%的目标,很可能在2025年最晚到2026年就会提前实现。

    到2024年5月,乘联会数据显示当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已达到47.0%。

    由此可见,新能源汽车发展速度比预期提前了至少十年,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从现实发展来看,对国民经济和就业保障有重要作用的合资车企步步后退,燃油车越卖越少、裁员越来越多,正经历至暗时刻;新能源车企步步为营,但新车价格也越卖越低、大部分企业赔本赚吆喝、生死一线间。

    极度内卷过后,如果造成多输的局面,这恐怕更不是中国汽车工业应该看到的前景。所以,适度地控制新能源汽车规模过快扩张,让整个中国汽车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才是真正的长期主义。


    (图/文 网通社 魏微)
    文章标签: 价格战 内卷 责任编辑:奚筱林
    0条评论

    ZR-V 致在

    进入频道>>
    ZR-V 致在 询底价

    15.99-22.89万

    品牌:本田

    级别:SUV

    参配 文章

    预约试驾

    微信、QQ、支付宝扫一扫手机阅读更方便。